融水好门户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QQ登录

搜索
查看: 30636|回复: 14

[古镇讨论] 融州或许曾名“牂牁”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11 22:3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广西

看到一篇文章,呈各位专家,恳请赐教。

 楼主| 发表于 2014-5-11 22:41:5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牂牁江畔说牂牁5 N& e3 V# L5 s
牂牁江是一条古老的大江,如同“牂牁”一样神秘和古远。随着岁月的流逝,牂牁和牂牁江全然消失。直至今日,牂牁是何意?牂牁江是那一条江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 ^6 F1 k1 n% _" Y4 Q. f牂牁之名最早见于战国,《管子•小匡》载“九全诸侯,一匡天下…南至吴、越、巴、牂牁…荆夷之国。”牂牁显然是国号。当然,战国时的国号实是族群名称或文化符号。- l8 C! l( B9 ~( g4 [$ I
《华阳国志•南中志》记“楚顷襄王遣将军庄蹻泝沅水出且兰以伐夜郎,植牂牁,…以牂牁系船,因名且兰为牂牁国。”由此可知,且兰因有“牂牁”可系船而又名牂牁国,且兰是沅水上游的终点港,其位置大体是今天的黔东南。$ b! J& \3 E2 f/ Q1 k9 M2 x
关于牂牁江的记载,见于《史记》等籍。
+ u% A- [# y) A5 `公元前135年,汉朝特使唐蒙出访南越,唐蒙发现从蜀地经夜郎有水路通广州。《史记•西南夷列传》说“牂牁江广数里,出番禺(广州)城下;夜郎者,临牂牁江。”汉武帝平南越时,唐蒙还上书说“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余万,浮船牂牁江,出其不意,汉此制越一奇也。”据此得知,牂牁江的下游是“番禺城下”,上游则是夜郎国。
9 E: E$ A; N0 t! l勿需置疑,广义的牂牁江就是现在的珠江,所以就有牂牁江“出番禺城下”的记录。夜郎(贵州)境内的牂牁江必然是珠江上游的河段。夜郎境内通船直达番禺的只有都柳江,其下游就是融江;融江和都柳江极有可能是《史记》所说的“牂牁江”。4 Y3 O) I+ i# Q' V+ F" f9 A% G& k
其实,早在宋朝时人们就认为:牂牁是融州,牂牁江就是融江。这是宋朝人的定论。
; i1 y0 y( ~' _* N& j. f0 c) ?南宋时,一个屡试不中的失意秀才任教于融州的书院,这个书生就是宋朝诗人陈藻。陈藻为融州留下了大量的诗句。《纪梦》说“自从弱冠为游子,玉融丹井壶山市。哦诗不用着工夫,已谪牂牁四千里。”《余融州生日》还说“牂牁相遇说长年,一在公堂一洞天。”远在异域的陈藻,无不思念着家乡的至亲,《融州除夜寄福清刘九兄》的“腊月牂牁三十日,相思觅句上谯楼”道出了诗人怀乡思亲的情素。
8 M: ?& v, P% c/ N" ?/ E$ n陈藻的笔下,融州即是牂牁。; @" [, t( a: n# Z7 a
无独有偶,周去非撰的《岭外代答•广西水经》也说“融州之水,牂牁江是也。”《岭外代答•牁江》还为牂牁江作了详细的解释,“融州城外江水,即牁江之下流也。…汉武平南越,发夜郞,下牁,非由融州,则何自而至南越哉?今静江府桑江寨,其水亦合于融江之上流,或云桑江,亦牁音之讹也。”周去非认为,牂牁江就是融江,其包括融江上游的都柳江和浔江(桑江)。
, z9 Q; k; t; |2 o8 X' |- a融州是牂牁,融江是牂牁江,这是宋朝人的定论。6 W, t4 }  u2 a7 c9 |/ x4 C  g
牂牁江是因“牂牁”而得名,融州又名牂牁可能是融州也有“牂牁”而故名。“牂牁”是何物?语境定义怎样?权威的解读当是“牂牁”之地土著的语言。' S; c1 m4 u4 i0 x3 I! D
宋代融州的土著是那一族呢?《宋史•蛮夷》载:至和元年(1051),“融州属蛮…杨光朝请内附,又有杨克端等百三人来归…蛮族…椎髻跣足…衣服斒斓,畏鬼神,喜淫祀。”说明宋代融州的土著是蛮族,其裔当是今天的苗族。- ^4 v; ]$ A( ]7 T. A  J
陈藻诗句也有记录,《题融州城楼》说“除却谯楼环廨舍,萧条市井客悲怀。高高下下山无数,浅浅绿绿红有时。大布红裙徭女着,半规白扇野人特。”所描述的“大布红裙”徭女,实是今日衣裙崇尚红色的苗瑶女,而宋代的苗瑶尚未分家。1 ]" j0 K' ~7 y: e
宋代融州的土著是苗族,以融州苗语解读“牂牁”应是权威。
  V( k( l6 X, V, I  d8 s值得注意的是,融州苗语称跳芦笙舞为zuogwa(座嘎),zuogwa实是“牂牁(音[壮可])”之音。而芦笙舞只能在芦笙坪上跳,芦笙坪的地标性物件就是芦笙柱。庄蹻伐夜郎“以牂牁系船”应是将船系到芦笙柱上。* n- [' R% g1 y& r9 k- x
“牂牁”是苗语zuogwa(座嘎)的转音。苗语的zuo(座)音,实是“柱”的意思;苗族称芦笙为gwa(嘎)。zuogwa(座嘎)直译成汉语就是“柱芦笙”,即是“芦笙柱”之意。zuogwa(座嘎)也指芦笙坪上男男女女围着芦笙柱随笙歌而起舞。因此,苗语的“牂牁”是指芦笙柱,也指芦笙舞,泛指芦笙文化。
$ |" I1 B. z) @2 ^% n1 _0 [牂、牁二字都是“爿”部首,凡看过吹笙的人,都会联想到“爿”部实是吹笙的象形。苗族的“牂牁”是带有祭祀性的,每每“牂牁”必定在芦笙柱下举行,祭祀之物就是芦笙柱。  ^, N6 A9 G, U4 ^6 ~# W( P
这种柱状之物,在民俗学和考古学上都称“且”,甲骨文的“且”即是今天的“祖”字。有“石祖”、“玉祖”、“木祖”等不同的种类,在考古中经常发现。“且”是男根的象形,融水民族博物馆就收藏有融州古遗址出土的石祖。
2 a! G* A; y$ q  C3 C9 ^; a! i芦笙柱也不例外,也是男根的象形。苗人的“牂牁(芦笙舞)”就是祭祀这根硕大的芦笙柱。目的是祈求“祖柱”给力,让普天之下五谷丰登、六畜遍野、人丁兴旺。
4 U/ r9 X& N! t3 P. W* E/ a% \" S其实,“牂牁(吹笙)”之俗也曾流行于中原,“牂牁(笙竽)”文化一直伴随着华夏文明的进程。
, x0 e, @+ ?% x* ?5 r$ z6 y笙是最古老的乐器。《尔雅•释乐》说“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巢”就是竽,《吕氏春秋•仲夏纪》有“竽,笙之大者”。“和”即是小笙,殷墟甲骨文中就有“和”的记录。而“和”的上古读音,据高本汉的构拟就读为gwa(嘎),《汉文典》释为“一种吹奏乐器”。显而易见,苗语称芦笙为gwa(嘎)实是甲骨文所记录的“和(gwa)”,说明殷商时期笙已是重要乐器。; M# G1 v5 ~  F4 x" X
相当长的历史,笙竽曾流行于中原。《诗经•小雅•鹿鸣》说“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显然,笙是周天子礼乐的乐器之一。战国时笙竽流行民间,南郭先生的不才留下了“滥竽充数”的笑柄。$ s' ^% u! N* Y
笙是古代祭祀必不可少神器。《楚辞•九歌•东皇太一》就有“陈竽瑟兮浩倡”的祭祀场面的描绘,楚人以笙舞之韵,表达对“上皇”的恭敬与虔诚,祈祷天神给力,降福人间。《招魂》也以“竽瑟狂会”的方式招抚那些远离身躯的灵魂,让亡灵魂归故里。
  Q+ J8 a: K. H: p1 K" @6 \/ u7 S从先秦到唐宋,笙竽一直是中原地区的重要乐器。南北朝的古墓就出土了“吹笙引凤”的画像砖,隋唐时期的诗人还以《吹笙歌》作诗。直到宋代,《东京梦华录•中秋》还有“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的记载。宋朝之后,随着游牧大军的南下,笙竽谈出了中原,直至今日,销声匿迹。
0 R) I6 L! V4 w唯有苗人,独钟笙竽,对这一古乐器的痴心不减当年,融水苗族齐奏的笙歌可与齐宣王300人合奏的那一曲媲美。苗族将古人的吹笙之俗传承至今,并让其发扬光大。
; Z6 a4 h5 A1 F- R* O4 q' P古人不解蛮语,臆测“牂牁”是系船,其实“牂牁”就是芦笙柱。今人不解古俗,不知“牂牁(吹笙)”是为那般,其实“牂牁”就是祈福你我他。
0 U: t$ r5 y2 n& o% s, M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3 F7 @6 L4 v- B想当年“牂牁(笙竽)”文化是何等的壮观,从且兰国的沅水到夜郎国的牂牁江,肯定有无数棵可以系船的“牂牁(芦笙柱)”,芦笙坪上必定日日笙歌鼓舞;一路歌来一路舞,直到牂牁江入海口的番禺。+ ~3 e  f  O1 K  l7 m
时过境迁,当年的辉煌已经不再。岁月沧桑,牂牁江畔演绎了无数次的生命轮回,牂牁和牂牁江完全消失于历史的烟尘。只有“牂牁”的语境定义,还是深藏在苗族人的语言词汇中。, G7 {- Y/ Y$ `+ Q8 N0 {1 L
老夫生在牂牁江畔,日与“牂牁(芦笙)”为伴,夜同“牂牁(芦笙柱)”为伍,读懂牂牁的沧桑。' z" C6 D7 M% R2 k1 l' K  b3 ^; q
注:本文用拼音并附汉字为苗语注音,本文的苗语是融水苗语。/ |) Z' ^# @: B8 g2 h
(作者:梁光参)
* q; x: V" Q+ Z7 `" x) x- w% a" k
. `$ d- w7 s# Y. H& {' N$ l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1 23: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乌江?濛江?都江?右江?北盘江?1 O9 l0 u5 \8 h& {; K) ?4 O
牂牁江流何处寻? + v- \7 k; G, @0 a
  K- b% @5 W0 w& v2 v
  ·颜建华·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马迁奉汉武帝刘彻之命出使并安抚西南夷,考察了西南地区的民风民情和山川地貌,以后写下了介绍祖国西南地区的第一篇文章——《西南夷列传》。在这篇传记中,首次提到与贵州历史尤其是安顺历史密切关联的牂牁江。其中涉及牂牁江的文字有四处:) I4 M: P# v% O" V( x4 u
  牂牁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余万,浮船牂牁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牁江。
0 c1 t$ ^/ C3 L  d. q/ F  以上文字,是探求古牂牁、古夜郎的一条重要线索。引文所言的“牂牁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是指牂牁江的流向所到之处,说的是广义的牂牁江;所言的“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和“浮船牂牁江”,都是指牂牁江的本流,也就是人们心目中狭义的牂牁江。细绎这两处文字,牂牁江的上流必定临近夜郎,而下流则直通番禺(在今广州市南),是古代联系黔粤的水道,应属于今珠江水系。正因为牁柯江上临夜郎而下通番禺,所以蜀地商人可以“出市夜郎”而转贩南越,唐蒙才向汉武帝提出征发夜郎十万精兵“浮船牂牁江”的制越奇谋。“僰道”为汉武帝所设犍为郡郡治(即今四川宜宾西南安边镇),据《汉书·武帝纪》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所载:“夏,发巴蜀治南夷道”,《华阳国志》也说:“后蒙为都尉,治南夷道”,可见唐蒙发巴蜀卒所修的道路,就是南夷道。这条古驿道自今四川宜宾可直达贵州境内的牂牁江流域。& ]7 S& c- C* X; s- q$ \8 Z+ A
  但是,由于明清以前的典籍对贵州历史的记录过于粗略,而明清以来的史料对牂牁江记载又其说不一,因而人们对牂牁江究竟指现在的哪条江流取舍难定。面对各说各有理的主张,往往令人疑惑不解,莫衷一是。据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所胪列,重要的主张有乌江说、濛江说、都江说、广西右江说、盘江说。其中,哪一种说法最符合《史记·西南夷列传》中的情况呢?
. E' d# N( a$ Y4 e! i! j3 V  我们先看乌江说。这种说法正式见于清康熙时的贵州巡抚田雯所著的《黔书》。作者以为“牂牁江即今乌江”。后来,清嘉庆年间进士张澍的《续黔书》也称:“牂牁江即乌江西无疑”,两书虽没有直接点明乌江就是牂牁江,但均依《华阳国志》中的“改且兰为牂牁”而定牂牁在今思南的西面,也就是把乌江当牂柯江。田、张两人的说法,源于明嘉靖年间思南知府洪价的《思南府志》和万历末年浙江宁海人王士性的《黔志》。《思南府志·古迹》说:“古牂牁郡城,《一统志》云在府治。”《黔志》说:“思南府西有古牂牁都城”。但乌江属于长江水系,不能直通番禺,应该不是《史记》所说的牂牁江。; L1 l0 j: q8 `7 [" b/ ^* O. C: r! a
  濛江说的提出,是明万历间贵州巡抚郭子章所著的《黔记》。郭氏在书中说:“定番(即惠水)有牂牁江”,万历进士、四川按察使曹学佺的《贵州名胜志·定番州》也说:“牂牁江,在州城南”。郭、曹所指的定番州之牂牁江,即晚清贵州著名学者莫与俦《都匀府南齐以上地理考》所说的“汉豚水即今之濛江”,夏文炳《定番州志》所称的牂牁江即今城北中场河(即今涟江),依此,则牂牁江在今黔南州惠水。
. G2 K' a! _, w/ L% k( c  濛江又名都泥江,格凸河南流至罗甸边阳与涟江会,称为濛江,南流到罗甸八茂汇入红水河。濛江虽属于珠江水系的江流,也可以通达番禺,但涟江多为伏流,格凸河两岸陡峻,水流湍急,更难行船。正如张澍《续黔书》所言“濛潭,涓滴流也”,显然不是夜郎十万精兵所能航行的,所以不是牂牁江。' z- ~3 Z0 a* C7 ]/ d* ^; B
  持都江说的人较多。乾隆间的贵州巡抚、云贵总督爱必达在《黔南识略》称“都柳江即古之豚水,又曰遯”,艾凤嵓《独山州志·古迹》亦说“遯水在三脚屯江(今都柳江)”,清道光年间的贵州按察使吴振棫《黔语》亦云:“遯江,今都江也”。近人胡翯《牂牁丛考》云:“牂牁江者,即今贵州三合县(今三都)之都江”。此江虽属珠江水系,但处于今湘黔桂交接处,与蜀贾窃市、汉武发兵等史实涉及的方位不合。查古州一带,元时尚未设行政建置,清初还称为“生界”,而秦汉时牂牁江流域已置县设官,因而都江虽然可以几经转折通往番禺,但很明显也不是《史记》所言的牂牁江。
" M6 t6 V4 G  o5 a$ x  v  广西右江说,见于明高辑的《三江源流考略》和清周作楫主修的《贵阳府志》。高氏说:“牂牁江,源出云南土富州,入四川境,到剥塞市合泗城江,下四州、奉仪,至合江镇与交趾江合”,《贵阳府志》亦云:“郁水为今西洋江”。高辑说的牂牁江,明代称为楠水溪,现称为谷拉河。该水发源于今富宁城东,到现在滇桂边界的剥隘(即剥塞)会入右江(即泗城江)。《贵阳府志》所称的西洋江,源于今滇东南砚山、广南间,东流至今广西田林西,与源于今广西林东之驮娘江会,称右江。两书均主张今广西右江为牂牁江。广西右江的江源西洋江、驮娘江,虽与夜郎所临之牂牁江相近,但源流各异,各自为一水流。右江上游的百色地区,近年来考古学家对西林普驮屯发现的铜棺葬及铜鼓套葬墓出土的器物进行研究后,认定该地区属句町王国属地,不是夜郎王国属地,所以右江也不是牂牁江。今广西右江,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所记,明代称南盘江,因而有人以至于把它同今滇黔边地的南盘江相混。
* r4 K1 H7 o) o% O) m/ a: J# @  既然以上的江流均不是《史记》中所言的牂牁江,那么,牂牁江最可能就是现在的盘江。不过,盘江分为东西两支,并且又都发源于今云南宣威境内。东面一支,又有南北二源。在南的称革香河,在北的称可渡河,在今云南宣威、贵州水城间合流,入贵州境经今晴隆、贞丰等县,称北盘江;西面一支,于宣威南部发源后,西南流经今曲靖、陆良、宜良,又南流经澄江、弥勒至开远,称南盘江;转东北流至滇桂黔交接的黄泥河口,为今黔桂界河,复东流至今贵州册亨、望谟南的蔗香河与北盘江合流称红水江。
+ e4 ]# K/ R) c" o. ~- y# Z  前人对于盘江中的哪一支属于牂牁江,又有不同的看法。赵我轩《滇南水道提纲》认为指处于滇黔南界的八达河,即陈澧《西南水道考》所说的“温水为南盘江”;清道光年间邹汉勋主纂的《大定府志》以红水江为牂牁江,认为“今红水江在册亨地可以行船,通番禺,是其证矣”;陈澧《西南水道考》以今北盘江为牂牁江,即汪士铎《水经图注》所说的“牂牁江即豚水,则北盘江矣”;明万历年间郑旼《牂牁江解》则直接把南北盘江合称为牂牁江,即任可澄《且同亭集·牂牁江考正》所言的“牂牁江者,南北盘江之总称”。对此,民国《贵州通志·舆地志》折衷说:“牂牁江之名,属之广仅百步之盘江(即红水江)也可,属之广及数里之番禺江(即盘江)也可,属之近为北盘之豚水(即北盘江)也可,属之远为南盘之温水(即南盘江)也亦无不可。”
. B* u; h, k& x2 R$ ~2 @  在以上四种主张中,把牂牁江视为整个盘江,这是广义的说法;红水江是南、北盘江合流后的江流,也是广义上的牂牁江。剩下的南、北盘江之中,究竟哪条江流是牂牁江呢?司马迁《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后汉书》、常璩《华阳国志》等均未言明牂牁江的水道流程,只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了牂牁江的水道情况。《水经·郁水注》条下说:“郁水即夜郎豚水也。豚水东北流迳谈藁县东,迳牂牁郡且兰县,谓之牂牁水。”其中所言“豚水”,即《华阳国志》之“遯水”,《水经注》又写作“存水”,都是同音异写。《水经·存水注》条下又云:“存水,出犍为鄢县,存水自县东南流,迳牧縻县北,又东迳且兰县北而东南出也,东南至郁林定周县为周水。”当中的鄢县,在今云南宣威一带,是豚水发源处;牧縻县即今云南寻甸,豚水自鄢东南流经其西;定周即今广西宜山一带,豚水流经此,又名周水。据《水经注》对“豚水”、“存水”的叙述,牂牁江当为今北盘江无疑。北盘江的中、上游两岸陡峻,江流湍流,不能行船,只有少数渡口可以横渡,与《史记》所记“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的情况不符,有人因此提出了疑问。但是自今贵州贞丰百层以下,至望谟、册亨南面的蔗香之间,至今仍可通行木帆船,而蔗香以下,南、北盘江已合流,更宜于舟船航行。唐蒙征发的夜郎兵,可以自贞丰百层旁的北盘江乘舟而下,蔗香河与北盘江合流后的红水江,江面更加宽广,确实如《史记》所说的“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
6 O* _# ]) u4 e" W# u, y, s$ U1 A  据上所述,狭义的牂牁江,应该是现在的北盘江。发源自云南宣威的革香河与可渡河,在今贵州水城之间合流,流经古安顺府的郎岱厅、永宁州(包括今晴隆),又自古安顺府城边境而过。古安顺府境内的白水河、打邦河、宁谷河、王二河均汇入其中。在贵州发掘的约400座汉墓中,今清镇、平坝、西秀区一带较多,出土器物的规格、质量最高。在今安顺宁谷一带,考古学家还发现汉代居往遗址,出土了大量绳纹板瓦石碎片和少量“长乐未央”瓦及部分陶器。宁谷一带汉墓分布也特别集中,据专家大致估计不下百余座。此外,在该地区还发现汉代烧造瓦窑址五座。因此贵州省内考古学家和史学家初步认为安顺宁谷就是汉代牂牁郡址所在地。这与牂牁江即为今北盘江,是相互印证的。
. N/ q9 |$ @0 N: x
+ L0 z2 v: v; r( N, i" h; t1 ?, A
查到一篇文章,可供您参考:http://www.asrbs.net/site1/old/site1/asrb/html/2008-01/05/content_20008.htm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2 10:53:19 该帖来自融水好门户手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苏
其实古代汉族是吹芦声的只是汉人没把他保存下来反倒是苗人把他继承了下来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2 23:53:3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古钟 发表于 2014-5-11 23:01
; c* a6 m2 r% @3 `9 J, n5 \查到一篇文章,可供您参考:http://www.asrbs.net/site1/old/site1/asrb/html/2008-01/05/content_20008.ht ...
8 m3 @, g1 q2 @3 `: O+ i. b8 w
此公应是御用文人,作文带有政经目的。《岭外代答•广西水经》明确记载“融州之水,牂牁江是也。其源自西南夷中来。武帝发夜郞,下牂牁,卽出此也。宜州之水,自南丹州合集诸蛮溪谷而来,东合于牂牁,历柳历象而至浔。邕州之水,其源有二:一为左江,自交址来;一为右江,自大理国威楚府大盘水来。江合于邕,历横历贵,与牂牁合于浔而东行,历藤而与漓水合于苍梧。苍梧者,诸水之所会,名曰三江口,实南越之上流也。水自是安行,入于南海矣。”而该文引据均是明清文献,目的是避开不利证据以之达到作文目的。
另宋代无贵州,其地大部分属蜀地。
御用文人之作,可以参考,不可全信。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2 23:57:0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古钟 发表于 2014-5-11 23:01 9 Z; y. H2 ?8 c; y
查到一篇文章,可供您参考:http://www.asrbs.net/site1/old/site1/asrb/html/2008-01/05/content_20008.ht ...
* A' Q. b- C5 i! {! f4 W2 z
先生对历史很有研究啊,请问何处高就
* }0 P; b. H$ z8 M1 x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3 00: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0饼仔 发表于 2014-5-12 10:53 4 w3 \; L2 X: l5 ~' V
其实古代汉族是吹芦声的只是汉人没把他保存下来反倒是苗人把他继承了下来
4 T, ?' p* \3 r2 [: B2 Y. R' F$ `
蒙古大军南下后,汉族就放弃了笙竽文化,拉起二胡,崇尚二胡文化。因此,有人说:南宋之后无中国,明朝之后无华夏。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3 23: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桂蛮子 发表于 2014-5-13 22:07 ! T  O0 c1 ]8 {* O
不知道谁说,但说了真话,史实就是这样。
8 ~# H5 K. x& w) }0 X7 P6 V
呵呵
  j; C+ q& b, O& X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4 09:50:5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融州又名“牂牁”,那么融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600多年前。
7 L9 |0 K* w/ {/ n5 a4 ]4 @7 h9 L9 v9 n3 y( j- ^" @0 X. O( {( y
《管子▪小匡》曾载“(齐桓公2年;约前684年)九全诸侯,一匡天下……南至吴、越、巴、牂牁、不庚、雕题、黑齿、荆夷之国。”“注曰:皆南夷国号”。  z/ I9 I3 K3 U3 `

+ m2 g9 w9 {/ f5 p8 z/ `" U& m( x" w" v5 a6 X, ^
融州可能就是《管子》所记的“牂牁”
6 d) ?- `6 K8 ?, h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25 11:46:31 该帖来自融水好门户手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本帖最后由 明恒 于 2014-5-25 11:52 编辑 5 i( r( m0 u/ A

3 Y/ O: n% u1 A( ~) K* H" d牂牁河确实是古代融江的一种名称,广义上指的是贵州地区,珠江流域上游贵州地区称为牂牁江到广西融水就叫融江到柳州就是柳江到梧州就珠江了.但是融州似乎没有被称为过牂牁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登录

QQ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扫码下载“融水好门户”手机APP

扫码关注“融水好门户”微信公众号

关于融好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站务帮助 | 小黑屋|手机客户端


站务联系: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广告合作: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编辑1: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编辑2: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桂公网安备 45022502000002号   |   工信部备案号:桂ICP备18009806号-3   |   国际联网备案号:4502020202005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