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 载 山 乡 情 愁 的 木 构 家 园——本土摄影家蒋建雄镜头下的融水苗族民居吊脚楼。
在中国的民居建筑家族中,木结构吊脚楼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位。在广西、贵州、湖南等地的山区,它是苗、壮、侗、瑶、土家等少数民族安身立命之所,是赖以生存、繁衍后代,延续民族历史的根基。吊脚木楼凝聚着少数民族群众与大自然抗争的智慧和力量,散发出民族风俗的气息,刻画了民族文化特色的印记。融水苗族民居吊脚楼依山而建,临水而立,讲究坐向,只要条件允许都选择避北风和西晒的位置搭建,并在四周植树种竹,营造适宜小环境。吊脚楼通常分二层或三层,上层存放粮食、种子,中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家禽和存放农具杂物。住人的一层,旁有木梯与上层和下层相接,并设有悬空(宽约 1 米)的走廊作为通道。中间为堂屋,两侧隔为二三小间,作为卧室或厨房。房间宽敞明亮,门窗左右对称。中堂有大门,门设两扇,两边各开一窗。堂屋外的悬空走廊安装有独特的 S 型曲栏靠椅“美人靠”,苗语叫“嘎息”。这是因为姑娘们常在此挑花刺绣,向外展示风姿而得名。其实,“嘎息”还是一家人劳动过后休息小憩,纳凉观景,唱歌聊天的多功能凉台。由于底层架空,且各层有厚实木板相隔,二三层通风,清爽,被现代建筑学家誉为最具生态的建筑方式。木楼群之间,一般设有活动场地,可开展芦笙踩堂、听歌、斗马、球类等活动。苗族的图腾——芦笙柱矗立其中。柱身雕龙画凤,柱顶的鸟儿朝向东方,寓意他们的先辈来自东方,象征着吉祥、神圣,表达了苗族同胞不忘祖先,祈盼幸福、平安的理念。
传统的吊脚楼,梁、柱、墙壁、地板等全部用杉木作原料,屋顶覆盖的也是杉树皮。吊脚楼的建造过程全不用钉卯,柱凿榫孔穿梁连接成房架,梁挖槽镶板成壁,整个建筑浑然一体,重力分布均匀,牢固稳当且具有一定柔韧性。屋檐、挑梁雕龙画凤或刻划各种动物、花草图案。木楼的许多立柱往往选用四五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杉木。苗家火堂设在中层厨房内,火烟的熏染使梁柱壁板呈古铜色,如同给本来就不易虫蛀的杉木建筑涂布了防腐剂,使木楼能经受上百年的考验。在杆洞乡的杆洞村,有一个古老的木楼群,其间百年老屋比比皆是,还有 200 年甚至近 300 年的吊脚楼。一幢有近 300 年历史的老楼占地 40 多平方米,上下两层,已明显倾斜,柱子几尽腐朽,榫头、榫眼已损蚀,只能勉强搭挂在一起;楼板磨出了深槽,踩上去吱吱作响,四壁木板间透亮。让人称奇的是,一姓贺老伯一家三口依然在此地居住。据苗族群众说,这座木楼还能支撑数十年。
苗家吊脚楼其关键和特色在于“脚”。山区地形高低不平,选择长短不同的杉木做柱脚,最能顺其自然。当然,裸露在风雨中的柱脚历经岁月也难免老化变质。聪明的苗族同胞将它支立在石墙、护坡或石块、石墩上,看起来让人悬心,实木楼因吊脚的柱子不牢而垮下来的。
但是,吊脚楼潜藏着火灾隐患,一旦发生火灾,将火烧连营,很难抢救。为此,苗族群众积累起很强的安全意识,十分重视消防工作,在苗寨中建蓄水池、消防栓,有组织的进行轮流值班巡视,发现火情及时扑救。多年来,上级政府和当地政府大力资助,进行木楼防火改造,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1994年2月10日(正月初一),融水县安太乡元宝村,小伙伴们用锅灰涂抹化妆,唱着风趣的歌谣,走遍全村木楼,讨肉、讨酒,赖粑粑,然后聚会共同分享。
1995,融水县安太乡小桑村下寨,梯田中的吊脚楼。
1996年11月6日,融水县洞头乡,傍水的村落与水车群相依,获得水利之便。
1997年10月2日,融水县安太乡小桑村,梯田中的吊脚楼。
1998,融水县大年乡高僚村,农具。
1998,融水县大年乡高僚村,煮猪潲。
1998,融水县红水乡黄奈村,村卫生室。
1998,融水县红水乡黄奈村,晒楼兼谷仓。
1998,融水县红水乡尧良村,木楼上晒稻谷。
1998,融水县红水乡振民村,吊脚楼群过于密集,发生火灾救援困难。
1998,融水县红水乡振民村,众多的杉木立柱支撑着老木楼 。
1998,融水县红水乡芝东村,在吊脚楼晒布。
1998,融水县红水乡芝东村,在木楼居所旁见缝插针在当阳处建禾浪(禾晾)。
1999年,融水县安太乡林东村培科村,吊脚楼之间的芦笙柱,这是苗族群众的图腾。
1999,融水县安太乡林洞村,传统吊脚楼屋顶使用杉木树皮,保温隔热效果好。
1999,融水县安太乡林洞村培科屯,吊脚楼的基座,支持着立柱,预防它因受潮腐朽。
1999,融水县安太乡林洞村培科屯,吊脚楼因地制宜,顺应地形而矗立。
1999、春节,安太乡,苗族群众进行篮球比赛。
1999年2月17日(正月初二),融水县四荣乡荣塘村河边屯,吹奏芦笙迎接前来赠送新婚喜礼的宾客。
2000年,融水县杆洞乡尧告村大寨屯,木工作坊通常安排在吊脚楼的下层。
2000,融水县杆洞乡尧告村江边屯,这栋百年传统老木楼上层飘出,以防强盗攀爬上来。
2000,融水县杆洞乡尧告村田边屯,吊脚楼下的骑楼通道。
2000,融水县杆洞乡尧告村田边屯,吊脚楼下的骑楼通道。
2000,融水县杆洞乡尧告村田边屯,山泉水通过竹水槽流进家家户户。
2000,融水县杆洞乡尧告村田边屯,尧告村小学设置在木楼里。
2000,融水县杆洞乡尧告村田边屯。
2000,融水县杆洞乡尧告村田边屯的早晨。
2000年2月8日(正月初四),融水县四荣乡荣塘村河边屯,几十户的屯的芦笙队在芦笙坪进行踩堂活动。
2001,春节,融水县四荣乡荣塘村、翁牛屯。
2001,融水县四荣乡荣塘村,传授、交流织布技术。
2001,融水县四荣乡荣塘村,河边屯,一座翠竹、绿树环抱的木楼。
2002,融水县安陲乡吉曼村,进行了装饰的吊脚楼。
2002,融水县安陲乡吉曼村,老人听苗歌。
2002,融水县安陲乡吉曼村,木楼内景一角。
2002,融水县安陲乡吉曼村,农资、百货、小食品商店。
2002,融水县安太乡小桑村,吊脚楼建在岩石上。
2002,融水县安太乡小桑村,吊脚楼建在岩石上。
2002,融水县杆洞乡白秀村,大家动手引来山泉水从水箱流向吊脚楼的家家户户,利益共享(这个装置我取名为分水器)。
2002,融水县杆洞乡白秀村,木楼下捶布,这是生产苗布的一道工序。
2002,融水县杆洞乡杆洞村,300多年木楼的柱脚。
2002,融水县杆洞乡杆洞村,这座300多年的吊脚楼离村寨较远,躲过毁灭性的火灾而“独善其身”。
2002,融水县杆洞乡杆洞村避邪的“泰山石敢当”。
2002,融水县杆洞乡高培村,吊脚楼下有供聊天的长凳。
2002,融水县杆洞乡高培村,覆盖木楼群的村委会广播喇叭。
2002,融水县杆洞乡仔鸭村,木楼谷仓。
2003,融水县安太乡培秀村,吊脚楼底层关养猪、牛等牲畜。
2003,融水县安太乡小桑村,石上人家。
2003,融水县杆洞乡尧告村田边屯韦耀方家,母亲蒸糯米饭。
2004,春节,融水县杆洞乡杆洞村,木楼间的苗歌会。
2004,融水县杆洞乡杆洞村,以吊脚楼建筑方式修建的门楼。
2004,融水县杆洞乡杆洞村,预防火灾的消防水池。
2004,融水县杆洞乡尧告村,姑娘的闺房。
2008,融水县安太乡林洞村,木楼群中的神台。
2008,融水县安太乡培秀村,深山雪霁。
2008,融水县杆洞乡尧告村尧告村田边屯,韦耀忠新建木楼,师傅用木锤把房梁从柱桐的榫眼打过去,梁和柱形成的框架非常牢固。
2009,融水县杆洞乡尧告村田边屯,传统村落、木结构的山寨。
2009,融水县杆洞乡尧告村田边屯,村民巡寨,各屯均建立了轮流值班巡寨制度,落实防火防盗措施。
2009、融水县杆洞乡尧告村田边屯,鳏夫梁玉才家厨房。
2011,融水县杆洞乡尧告村田边屯,梁排妈的家。
2015,春节,融水县杆洞乡尧告村,在木楼中的球场宴请小河村打同年的宾客。
2016,融水县杆洞乡尧告村田边屯,木结构吊脚楼的村寨已面目全非,即将被砖混结构建筑代替。
2017,春节,融水县杆洞乡尧告村,韦朝关新开的淘宝网店,外销当地土特产。
生于柳州长于柳州的本土摄影家蒋建雄,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先后就职于柳州铁路局和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长期专注于专题纪实摄影,拍摄有摩托车、铁路民工、蒸汽机车厂修、百味生活、白裤瑶、融水苗族民居吊脚楼及尧告村等专题。
有3 组(幅)摄影作品获中国摄协举办的国内、国际影展优秀奖、入选奖:3 组(幅)作品入展中国美术馆,4组题摄影作品分别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0 周年大型展览《辉煌的历程》等 4 个大型影展。
10 多组(幅)摄影作品在《大众摄影》等专业报刊和杂志上发表。2001 年,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优秀会员”称号;被评为 2016 年季度“最美柳州人”,2016 年柳州“公民榜样”。2017 年广西“公民楷模十大新闻人物”。
本期《柳州风物》,辑选蒋建雄 20 多年醉心苗族民居吊脚楼而收获的影像资料。透过片断式的定格,不难看出,表层化木结构建筑艺,蕴含着丰富的民俗事象。幅幅帧帧,再现着社会的衍进和山乡民生的改善。刊出后,祈望引起社会各界对山乡苗家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让苗乡发展得更快,让苗族民众生活更加美好。
原文来源: 津门网
原文作者:蒋建雄/罗国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