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融水古镇文化研究会 于 2014-5-27 12:19 编辑
; b$ }! j3 D- c5 s4 Q& f. F. y; f& p% M3 G! M7 z! K
郭沫若题字老君洞 佳 音 [编者按]老君洞得到能得到国家文化官员和文化名人郭沫若的题词,形式上,其荣耀自不必说。然所题“劳军洞”之词,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却是与老君洞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文化色彩相去千里里。只能作为一个文化事件或者文化佚事载入史册。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杰出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一九六五年曾为三江程阳永济桥题写“程陽橋”三字竖排行书牌匾,并赋七律诗一首,事传遐迩,世人皆知。而郭沫若也给融水老君洞题过洞名,却鲜为人知,这是为何呢? 1964年秋,老君洞经修缮增建后重新开放之初,中共柳州地委宣传部主要领导以个人名义建议:“老君洞经过修缮,名胜古迹焕然一新,洞名题字也应该是崭新的名家墨迹,美人要着靓妆呐。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桥要请郭沫若同志题写桥名,届时山河必然为之增辉;你县和三江隔壁,何不也修书一封,劳他题字老君洞,让名岩古洞锦上添花呢?何况郭老六二年还由黄嘉猷同志(时为柳地《跃进报》记者,后为柳地志办主任)陪同,到过这个岩洞考察,想必不会没有印象和赏识呀!”中共大苗山苗族自治县宣传部深以为然,趁热打铁,着部里理论干事程琦同志以本部名义,起草请求题字信一封,以“军邮密信”式,寄往北京中国科学院转郭沫若同志收启。那信是执笔人到县图书馆查阅大量有关本地文史的古籍后完成的。信四页毛笔行书右起竖写,以唐人柳宗元五言绝句《登柳州峨山》“西北是融州”句为引子,扼要介绍大苗山苗族自治县地理、建置沿革和名胜古迹;然后提及重修老君洞的意义,以及在修复过程中游客络绎不绝的情形,反映广大群众渴望名家题字,使名山古洞得以因人永传的心愿;最后建议按群众传统习惯称呼,题为“老君洞”。 郭老果然爽快,有求必应,不负众望。半个月左右,即1964年8月复信到县了,县委宣传部内外兴高采烈,奔走相告。郭老把原信退回了首尾两页,并用红铅笔圈了第一页头一行“尊敬的郭沫若同志”这个收信人称谓,意为圈阅。拟信人程琦先生将这两页退信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前后衔接,天衣无缝,而且行文变简洁,中心更突出。程琦先生说,郭老抽出讲述本县建置沿革的中间两页信肉留下,用意可能有二,一是为大家改稿,暗示写信作文不必面面俱到,拖长篇幅,只要言简意赅,说明问题即可;二是收信人留下作资料,因为他本人是一位历史学家。退回两页信肉内夹一张宽三寸、长七寸普通打字纸的亲笔题字。字条上方写下苍劲有力的“劳军洞”三个毛笔行书竖写字,下面并列四行极其流畅的右起竖排行书,其文曰:“老君洞这个名字也不好,我取音近之字写为劳军洞。”题字未见落款,可见郭老之谦虚。然而部里的领导与部属都感到美中不足。于是朱流副部长吩咐程干事再以本部名义去信,请求郭老落款并加盖印章寄下,同时随信附上老君洞的石刻拓片一套。不久郭老又以同一大小的纸张签署姓名,其下钤印鉴一方,并标明年月日。这字条随同右起行书竖写的去信全页退回。退信第一页的称谓仍以红铅笔划圈,用意如上;第二页末尾“此致敬礼”格下,留下圈阅人毛笔行书竖写“谢谢”两字,对寄赠拓印件表示酬答。 郭老千里迢迢两寄题字,倾注了一位国家领导人对边疆山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事业的满腔热情,县委宣传部格外珍惜,县人如获至宝;“劳军洞”连同落款、几行小字、年月日,很快放大成比今之挂历略大一些的字样,毛笔黑墨填描于一块丈余长的原色杉木牌上,钉上一根杉木桩,竖在老君洞前一座斜塔旁边。此塔“七层,高丈余,每层四周镌有佛像,甚精巧。宋·淳祐间(1241——1253)杜应然建塔,已欹斜,常作欲倒势,而数百年矻立如故。”(见民国《融县志·塔寺》)塔以石灰岩块砌成,本地人称石塔。石塔有照片入载该志。郭老题字老君洞、石塔为之增光添彩。游人瞻仰郭老遒劲洒脱奔放不羁的自成一格的墨宝,赞不绝口。老君洞亦因名人效应,而游客倍增。 如果没有这次修缮增建,也许不会有郭老的题字。那么这次修缮大动作的缘起怎样呢? 话得从头说起。同全国一样三年的天灾人祸给大苗山造成严重损失,据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政志》统计,全1960年全县饿死病死达1.2162人,占年初全县总人口的5.34%;次年饿死病死4607人;60、61、62这三年全县造成孤儿1100人。度过了这“黑色三年”之后,1963年大苗山苗族自治县(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即1966年6月26日,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批准,改为融水苗族自治县今名)工农业和其它行业,同全国一样开始好转。为了营造有益于休养生息的人文环境,尽快治愈三年自然灾害给广大人民群众造成的心灵创伤,自治区博物馆拨款七千元人民币,修缮融水名胜老君洞。当时币值大、物价与劳动力便宜,仅修缮一项,拨款使不完,自治县文化部门遂决定,用剩余经费,作如下几件优化人文环境之事:一 ·疏浚穿流该洞全程的暗溪灵寿溪、架暗溪木桥一座、在前洞口筑宝塔一座供奉观音菩萨;二 ·平整老子山登山石磴,刈除道路两边杂草,便利登临揽胜;三 ·把妨碍县城扩建而有史料价值的石制和泥塑文物,如古碑、石狮(在今镇幼 儿园)、观音菩萨(在香山庙)等,一并雇佣劳力抬迁入城南郊约两里处的老君洞内,集中安放,长期保存,供阅览研究、旅游观赏。 经过一年的努力,加上名家的眷顾,老君洞魅力空前。奈何好景不长,此后两年文化大革爆发,在林彪、四人帮疯狂推行摧残传统文化极左路线下,郭老题字被扣上宣扬封建糟粕的大帽子,横遭破坏,“劳军洞”的洞名招牌自此下落不明。而程干事压在宣传部他的办公室写字桌面玻璃板下的郭老题字原件,亦因程在动乱中被挤出该部门遂不知去向。这是苗山文化旅游一大损失。然而郭老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事业的殷切关怀,已经并将永远铭记在各族人民的心中。 所幸郭老题写的“劳军洞”三个原字已被程琦先生像小学生描红一般临摹下来。临摹者表示,如果将来进一步拓展老君洞旅游需要,他本人愿意捐献出来。这是他2001年11月6日亲口对笔者说的。 附注: ㈠本文系笔者亲访程琦先生的实录,如有差池,以事实为准。 ㈡郭沫若题字被当作大事一桩载入前几年成书的《融水苗族自治县县志》“大事记”。 ㈢程琦先生称,郭沫若当年莅临融水,由地区黄嘉猷同志陪同,到县上并未惊动任何领导,故县人多不知此事。 ㈣郭沫若给三江程阳永济桥题字在1965年10月20日,而黄嘉猷64年便以三江为例建议融水效仿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据程琦先生回忆说,很可能是三江早有此议。 1964年秋,老君洞工程结帐时,拨款部门以修缮外项目不宜报销为由,只准报销到计划内修缮项目支出三千元,后文化大革命迫于政治气候,始准报销到七千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