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融水古镇文化研究会 于 2016-1-24 13:00 编辑
1 h% ]+ E5 C9 T B9 m; E4 {2 @4 J$ E. ^! T8 x) c' p) f
闲 话 融 水 百 姓 话(土拐话) 2 I: `! l$ Z/ `9 t* f
王国绵
2 S; G2 E$ m$ b$ ?; I+ T3 ^* p8 O- i% C* ~+ Y. V' u4 X9 [
编者按语: 文中注音,系借用汉语拼音,非国际音标,与实际声韵调值方面有一定出入,仅供参考。读者尽量往口语方面去体会实际音效。
5 J! S, J2 O+ z. B) \$ | 土拐话属广西百姓话(平话)的一种,在融水县主要分布于县城融水镇、和睦镇、永乐乡以及山区的四荣乡、香粉乡和大浪乡部分村屯。
" [5 V, g% D, c
过去,凡是讲土拐话的人,总是自称为讲“百姓话”、“本地话”,而没有说成是“土拐话”的。大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外来人口的迁入,外来人认为此种方言土得很,就像“土蚂拐”(青蛙)一样,因此就有了“土拐话”这种语称。
3 a% X( _$ _: D5 z
其实,土拐话不但不土,还“洋”着呢! 第一,土拐话保留了古汉语的声调。现在的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只有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而土拐话却保留了十几个声调。土拐话许多读音,仍与古汉语读音相近或相同,特别是有些古诗词,用普通话或者是西南官话吟诵就觉得拗口和不押韵。如毛主席《长征·七律》诗中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句;唐代伟大诗人李白《蜀道难》句中的“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饮血,杀人如麻”;陈毅元帅《野营》诗中的“恶风暴雨住无家,日日野营转战车”等,句中“闲”、“蛇”、“车”,按普通话读音,“闲”为xián,“蛇”为shé,“车”为chē,这样一读,“难”与“闲”、“蛇”与“麻”、“家”与“车”就不押韵了。而土拐话“闲”读作hǎn,“蛇”读作sǎ,“车”读作cà;这样就完全押韵了,读起来琅琅上口。
; ?4 R- G1 u" D V) z& ]9 M5 N1 p
第二,土拐话保留了古汉语中的大量词汇。普通话说牲畜的雌、雄,不是“公”就是“母”,而土拐话就有较细的分类。以“猪”例,就有“猪草”(小母猪),“猪焚”(音坟,小公猪)、“猪哥”(雄种猪)、“猪乸”(音拿,母猪)等说法。又如下雨大小,气象台一般分暴雨、大雨、中雨、小雨;土拐话除了这几种说法外,还有雨下得“厚”,这个“厚”字介于中小之间,有递进的意思,如说“这雨下得越来越厚了”。又如打人的“打”,土拐话有十几种说法,既有打得轻重之分;又有打人部位不同之分;有用于掌击和曲起手指打的区别;又有用拳头打和手臂打的区别。如“决”(“打”的统称);dí(一般指小孩打架);镶(xiāng,用重物砸向对方);pāng(扇耳光);dòu(用脚踢人);fǎi(用鞭子打人)。由于土拐话许多词汇中只有语音而没有文字(有些可能也有对应文字,但目前尚未破解),因而不使用国际音标,就很难一一列举。 : Q" z$ B' s4 P r: c* I$ m
土拐话中有一个leng字,(“身”字旁边一个“小”字),这个字是一个典型的象形字,意思是动植物长不大(身小)。如小个子的人;就会被称为“leng子”;动物长不大称猪leng、狗leng、鸭leng等;植物长不大称“瓜leng”等。这个字在《说文解字》这本词书里可以找到。
8 ?3 D* O7 ?' G- f' O D0 F; ^5 S
古汉语中的“吾”字,据一些语言学家说,此字在明清以后,口语中很少有人使用,仅在文字中出现。而融水县永乐乡东阳村的人至今在口语中仍然把“我”读作“吾”,如“吾哥”、“吾弟”、“吾爷”、“吾妈”等。 - X$ X) h2 j6 G/ T" {
土拐话称弯曲为lou,据说此字与柳州市得名有关。从柳州市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柳江河经过柳州市后绕一个大弯向东南流去,柳州市河北区就像一个大圆盘。秦汉时期,柳州市还没有正式建市,隶属于马平县(马平县治在现柳州市驾鹤山一带),柳州市整个河北区还是一片荒凉的沙洲。相传古时候,融水有人乘船沿融江、柳江下广州,经过那个又弯又曲的荒凉沙洲时,一个讲土拐话的人禁不住说了一句:这个沙洲算lou了!(这个沙洲好弯啊!)此后,人们便习惯称那个荒凉的沙洲为“loulou洲”(弯弯洲)。后来马平县向河北扩展,就把“loulou洲”改称为“lou洲”,因为lou有音无字,便用近音字“柳”代替,“洲”字也去了三点水成为“州”字。这就是“柳州”得名之始。融水建县时间比柳州早,这种说法也是有可能的。 y1 S3 Z! J, w
《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了一些字,普通话很少使用或者不用,但在土拐话里则是常用字。如“眵”、“搋”、“赉”、“膪”等字。
! p8 a) T. M$ P: J: L" r5 `9 }
眵字读音chī ,词条解释为眼睑分泌出的黄色液体。普通话和多数汉语方言都称这种黄色液体为眼屎,而土拐话则称为眼眵。
7 W- r3 S* C, l# e
搋字读音chuāi,词条解释为用手揉、压。普通话称“揉”,如揉面等。土拐话则称作“搋”,如搋面、搋衣服等;还有“爱抚”的意思,如“这只小狗太可爱了,真想搋搋它”。
; R3 _; Y: a2 g1 P& S: t! e& O' a
赉字读音lāi,词条解释为赏赐。土拐话除含“赏赐”之意外,还有“无偿接受他人赠与”、“无偿赠与他人”以及“乞讨”的意思,如:赉米、赉钱。
6 ^$ b+ J+ k) _3 L# P! Z
膪字读音chuài,词条解释为猪腹部松而肥的肉,土拐话称松而肥的肉为泡囊肉;特指牛羊类的胸隔膜为膪,如牛膪、羊膪等。 i& o/ Z F6 Q5 v1 ?3 w. Y
综上所述,土拐话的“古老”便可见一斑,难怪一些研究语言的学者断言:土拐话至少是秦汉时期中原地区的普通话;是研究古代语言文字的活化石。 - O- ~) q0 ^5 Z0 m# A
(作者现为融水古镇文化研究会理事) # q8 G, G2 d6 r5 b# r
8 b1 w0 ~. [6 I5 K/ ^1 d
3 U0 b7 ]# b, d9 o8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