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是中华“孝”文化传统,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而最能体现孝道文化的是元代郭守正根据二十四位古人的孝道事迹编撰的《二十四孝》故事,其中有一个是“刻木事亲”:& @. n) {% ]! G/ N
R0 @5 a1 m" z! \- |+ U 【汉】丁兰,幼丧父母,未得奉养,而思念劬劳之恩,刻木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针戏刺其指,血出。木像见兰,眼中垂泪。因询得其情,即将妻弃之。
C, Q$ A! E. Q# l( j) K9 v
5 x9 p! W0 a9 d; I诗赞
9 u9 l/ v- T. m 刻木为父母,形容在日身。寄言诸子女,及早孝双亲。: W0 ~9 }7 {! ?$ ^: U1 L
. y3 J, d9 i9 @7 q* o, f# ?% v I. r! i% q x) b0 r0 a0 o
这个故事是说: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7 Q" c, ^$ J+ d! d! ~7 z
. Q* S6 ~% A7 G+ d+ P+ p* ?7 t$ n 而在融县,也有一们类似丁兰一样孝敬父母的人物,他就是罗龙村岭冈屯的罗起胜。
9 A; a; _9 F1 B5 j% c" q
6 t" E$ g; `! T7 l 话说明朝万历年间,广州府三水县桐木邨有位叫罗映全的人,他有个儿子叫罗起胜,自小就有宏图大志,于是他辗转来到融县谋生,最后将家安在了罗龙村岭冈屯,随同他一起生活的是他的母亲,而罗映全仍然在三水县桐木邨生活。罗起胜每每想到父亲,未能照顾、奉养于身前,总觉得于心不安,于是他用上好的木料雕成父亲的塑像,每天问候、跪拜,大小事情在塑像前诉说,就像父亲生在眼前一样。这样过了很多年,罗起胜又将塑像郑而重之像亲人一样入殓、安葬在飞鼠岭。其母死后,罗起胜又将母亲与父合葬一起。9 o+ s6 X/ q! S& k
( e5 K( R D* p; B, L ~, l$ i 以上罗起胜孝道的事迹在其父罗映全的墓碑上记录得清清楚楚,非常值得后人感而慨之,学而习之。+ U# x4 \- l, t4 o/ r x3 C
9 U# F( W3 W7 B- l" b6 C
7 W+ |) K9 |( v! f5 s4 v: ]' `5 h3 s. Z# ?5 U! F; I
' C. k( q7 I5 ~, y x6 r1 d) h* @. y) U% e
I4 r: b5 N, {& B$ `
0 d' Z) W/ o: g$ z! c8 d罗映全夫妇墓表 克昌厥后 . Q% f3 B, s; ~) ^2 k6 {) F
萃山水而钟灵秀;畅枝叶以庇本根。(墓联)
4 f) G9 B4 O. H r6 C3 z: s 明显祖考中寿罗讳映全太府君、妣母李氏太阃君墓 1 J. U& c0 |% l. `) Z
公原籍系广东省广州府三水县桐木邨,大明万历时人也。男起胜,有高举之志,甫徙于广西省柳州府融县博塘乡岭冈村,遂家焉。而公仍处于东,惟公之配李氏偕行。男终恨奉养有缺,乃镌木为像而事之,久而瘗之,一如养生送死礼。庶知灵爽之式凭、孝思之克尽,于是乎在矣。因而卜兆于飞鼠岩大岭之阳,午山子向,兼丙壬分金。厥后公之配李氏亦为之合厝焉。至于生建、寿终俱未之悉,而家乘无考,此得之父者传闻,爰序其崖略而已。 * ?1 E0 O. H* u1 r& _
男起胜,孙纹龙,曾孙万猷、才、奇、配,元孙高、维、铭、忠、士贤,尊、合、体、奉、绍贤,嘉、奖、荣、劝、美贤,来孙英富、贵、凤、德,英朝、相、科、锦,晜孙德盛、升、盈、余、云,仍孙志远。 8 a' ~- J( b7 g* P. U3 x5 {
孙绘龙,曾孙万美、彦、勋、仙,元孙运魁、元、和、祥、忠,运迎、成、通、达,来孙明珍、瑞、玉、琳、产,明深、河、海、清、良,明广、章、泰、显、昌,晜孙德礼、义、纯、朝、业,德俊、宽、粹、安、容,德焕、才、著、聚、集,德修、光、茂、蔚,仍孙志兰、学、谦、颜、能,志周、尧、扬、乾,志唐、虞、诗、书,云孙愈纁、综、纶、绫,愈绶、组、绳、(廪生)紃,愈纨、緫、缃、缙,愈綵、纲、纪、绒,愈绮、绅、䋮,耳孙显科、真、辅、保,显甲、魁、成,显名、隆、康。 9 ~/ G% l: i' r9 n3 r2 e9 h
大清光绪九年,岁次癸未清明日立。
& _; m+ q1 q2 t9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