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听众注意力越来越短暂,新歌全靠抖音才能火的年代,小编已经被有些歌洗脑,但大家会唱的也只是被小姐姐们当成跳舞BGM的那段副歌。
甚至去了KTV,想唱一首听了不下200遍的《芒种》,却发现自己只会那两句“wu~wu~”,而对其他部分一无所知。只能乖乖地切回周董的歌单,烂熟到不用看字幕,就全程低着头跟着旋律唱完了所有歌词。这并不奇怪,毕竟大家在不同的年龄段,听歌的心态就完全不一样。
如果说如今听歌都是被大数据精准洗脑,那么当年听歌可全靠的是主动努力。回想90后完成流行音乐启蒙的年代,正赶上千禧年后的华语乐坛黄金期。
虽然好歌一抓一大把,可那时的穷学生既没有智能手机,也没钱买精美的专辑。娱乐方式极度受限的大家想要听歌,要么是上课把耳机藏在校服袖子里,提心吊胆地用一台步步高复读机接受港台音乐的洗礼,要么就是收集各种来自学校门口小卖部的土味追星周边。
包括但不限于印着周杰伦、林俊杰、SHE的卡贴和盗版海报,被全年级传阅到掉了好几页的《当代歌坛》,和把对韩国欧巴们的爱串成一串的手制简陋钥匙链。
而当年的少男少女们付诸最多了心血的,还得是一本本精心制作的手抄歌词本。不得不说,那些自称“中老年粉丝”的90后,当年的追星热情可一点儿不比现在的00后少。光是在精心准备的本子上,亲手抄下一首又一首心头爱,就满满都是对偶像的深情。
当年大家对待抄歌词这件事有多虔诚呢?首先,不是所有的本子都配被写上偶像的歌词的。它必须是文具店里装帧最精美,封皮最狂拽酷炫的那一本。比中小学生一个月零花钱还高的价格,配上精心手绘的艺术字扉页,用心程度感天动地。
其次,也不是所有歌手都有幸在集体回忆中拥有一席之地的。在90后的歌词本里,都是舌头搅得特别快的周杰伦、歌词全是rap的潘玮柏和在《中国话》里说绕口令的SHE等叱咤风云的人物。翻出他们精心保存在床头柜最深处的本子,光看这怀旧的贴纸和泛黄的书页,你就知道一代人的青春回忆里都是哪些大神。
而在今天动动手指就能接触到最流行事物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热歌榜充满了流量歌手、抖音神曲的硝烟,这样的歌词本也就没有生存的土壤了。
最后,当年你的歌词本里最常出现的歌手是谁呢?你又用什么奇特而天真的方式追过星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