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锦是融水苗族人民传统生活用品、工艺美术品。苗锦同银饰、刺绣、蜡染一起,被称为苗族四大服饰工艺。制作比较费时,但纹样色彩优美,富有民族风格,是中华织锦灿烂的有机组成部分。
6月29日-7月3日,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苗锦探寻队”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融水苗族自治县,探寻苗锦文化,进行苗锦保护传承调研,探寻大学生如何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06年5月20日,苗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和传承苗锦文化更显得尤为重要。“苗锦探寻队”暑期社会实践团来此的目的正是为探寻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大学生如何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走进苗锦文化基地,了解苗锦保护现状
“苗锦探寻队”实践团首先深入融水苗锦文化中心和彩云苗艺工作室,了解苗锦保护传承现状。通过深入了解,融水苗锦文化中心已经建立了传统技艺苗锦图案资料库系统和居家灵活就业扶贫长效机制,积极帮助留守妇女成为绣娘,提升技艺。在工作室内,团队成员看到了大量苗锦纹样与实物,并且亲眼见到了绣娘的工作过程,深切感受到了苗锦的独特魅力。
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探寻苗锦保护与传承
这次实地考察,我们有幸采访了两位非遗文化传承人———李伊园和唐巧英。两位老师对我们队员们的到来,都非常热情。李老师是彩云苗艺的创建者,唐老师是文化宫的苗锦传播老师。他们分别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从事着保护传承苗族非遗技艺的工作。了解到了更多苗锦文化和许多苗锦保护传承的现实困难,在设计的创新、纹样保护等现实问题上希望可以有更多的帮助。
亲身体验苗锦技艺,感受苗锦魅力
在彩云苗艺工作室,队员们在绣娘的指导下亲身体验苗锦技艺,绣制简单纹样,亲身体会苗锦文化。在绣制过程中,了解到了更多的纹样含义。同时,也真是的感受到了纹样绣制的困难和苗锦的珍贵。队员们在体验过程中,受到了启发,根据自己的所学结合部分纹样制作了部分苗锦周边创作。“这纹样图案可以在我们的课程作业里可以用得到唉”好多队员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的确,我们可以通过我们课程作业让更多的当代大学生了解到苗锦的魅力,苗锦的保护传承也需要更多当代大学生去认识和推广创新。
走访周边,实地调研
在融水苗族自治县,我们的团队成员走上街头、走进周边村落,与当地居民实地面对面交流,进行实地调研工作。从当地居民的口中,采访当地居民对苗锦文化保护传承的看法及对国家相关扶持政策的看法。在实地走访当中,我们发现大部分人对苗锦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但也有个别人对苗锦保护不以为然。针对这种现象,我们队员进行了调研报告总结。并将在后期完善当代大学生对苗锦文化保护看法的调研报告。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国家和民族的瑰宝,是我们自己独有的的珍贵文化。针对苗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出台了大量扶持政策,但归结源头,还是需要人们去重视并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