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水好门户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QQ登录

搜索
楼主: 贝江渔

大苗山一个少有的村落(之二)(已更新)

 关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0 10: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本帖最后由 贝江渔 于 2014-8-9 09:57 编辑

#175#
第二节  民间传说
龙宝的来历
     在许多许多年以前,小东江的先民由其它地方逆流而上,经历了长时间的长途跋涉,来到古华山,整个队伍都疲惫不堪,带的各种物质也快要弹尽粮绝,不少老人和孩子经不起一路的颠簸都纷纷病倒了。头人和几个年轻人观察了一下四周的环境,决定让整个队伍在这里休整几天。安营扎寨好了以后,男人们上山打猎、下河捕鱼,女人们摘野果、挖野菜、烧水做饭。头人带领族里几个人上到山上观察周边情况,发现安营扎寨的地方竟然是一块巨大的石头,更奇怪的是在这块大石头上还有一块小石头。于是,晚饭前,头人带领全族的人来祭拜这块小石头:“神奇的石头啊,我们是一群无家可归的可怜之人,如果您能听得见我们的呼唤,就请您给指引一处可以安身的地方吧,我们的族人将会世代供奉您的。”
第二天早上,头人和老人们一相聚才知道昨晚大家做的梦是一样的。于是头人立即带领十来个人沿河而上,果然走了不到一个时辰的时间,就见到了大家梦见的地方,这里有山有水有地,确实是一个安身的地方。于是,就决定在此地定居下来。从此以后,这里就成了小东江人的居所。为了感谢那石头,寨子的人每年大年初一就来到这里祭拜这块小石头,并尊称它为龙宝。
                                                         
龙宝石的传说
龙宝峡谷有个龙宝石,方圆百里谁都知道。有人对它虎视眈眈、垂涎三尺,欲占为己有。一天,附近寨来了十多个年轻人,他们要把龙宝石抬到自己村上去供奉发财。由于宝石重,山路坎坷陡峭难行,他们抬着走走歇歇,到半山坡已累得筋疲力尽。夜幕降临,他们只好把宝石搁在路上回家,第二天再来抬。第二天早饭后他们又来抬时,发现宝石不见了。“难道宝石长翅膀飞走了?”他们七嘴八舌议论着。一个大个子说:“走,到原处去看看!”他们来到原来的地方,见宝石躺在原窟如故,甚为惊奇。请来巫师算卦,说是宝石生在峡谷河西,属小东江地域宝地,移往河东别处它不肯。“抬不走,烧开它!”这伙人想宝心切,以为宝石里藏着什么宝贝,就从山上抱来柴火,把宝石烧裂,却一无所获。如今,那宝石的裂痕就是当年自私、愚昧的人造成的。
仙人池的鱼蛙石
    相传,龙宝峡谷的仙人池是天上的七仙女下凡游泳的几个池子之一。有一天,七仙女又到仙人池来游泳,姑娘们玩得开心,银铃般的笑声回荡在峡谷里,震惊了峡谷周边的生灵。在仙人池下游的一只青蛙循声往上游来,到半路时碰到了也在前往上游想一探究竟的鲤鱼,于是两人结伴同行前往仙人池,想悄悄到这里来看七仙女。他们游到仙人池,刚把头露出水面,还没有搞清楚方向就已僵硬,并变成了石头永远地留在了这里。如今那两块硅石在水小的时候露出石背,是孩子戏水困后的歇气之处。
                                                            
老龙瀑布的脚印
龙宝峡谷有条老龙瀑布,瀑布右岸是一块120度的巨大斜岩,村民和游客要下去,须抓牢一根粗绳慢慢往下滑。相传,古时候有个英俊的放牛郎,一天他把牛赶到长着茂密青草的老龙瀑布附近吃草,忽然,一只好斗的牛牯把另一只牛牯撞到斜岩边,滑下老龙瀑布下的石窟里,那牛郎焦急万分,高喊“来人,帮救牛!”但附近没有人,他滑到石窟边,那石窟刚好容下那头牛,牛在那里奋力挣扎无法跳出。牛郎找来藤条套住牛的颈角尽力往上拉,但岩石又硬又滑,牛一次次将要爬出又滑了进去。在万般无奈之时,忽然刮来一阵带有香气的风,牛郎发现眼前站着一位亭亭玉立、身着绸缎丝纱裙的美女。那美女吹了一口雾气,用力帮牛郎一起把牛牯拉上石岩。牛得救了,牛郎还来不及道声谢,那美女忽又腾空而起,裙飘带舞消失在彩云中。
岁月悠悠越千年,无数次洪水从那石窟冲刷而过。如今,当年在石岩上留下的牛牯蹄印、牛郎粗脚印和美女细脚印依然清晰可见。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0 10:42:3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本帖最后由 贝江渔 于 2014-8-9 09:59 编辑

#175#
第十一章  人物传略
第一节  长寿老人
本节收集的为80岁以上小东江寨长寿老人。有据可查的有41人:
钟顺发 蓝善财 周棉妹 钟锦瑞 马二妹 杨子才 梁大妹 贾二妹 周朝寿
潘鸿翎 杨桂兰 梁平太 梁平正 韦凤姣 周玉兰 杨大荣 贾连英 潘兆光
李青英 梁应合 马流光 郑大妹 梁新华 梁仁新 周庭亮 潘乔妹 韦老干
梁凤娇 董二妹 杨二妹 周二妹 潘秀仁 马流芳 潘兆华 潘利秀 潘鸿翔
周五妹 毛荣光 周佩仙 陆桥生 钟海福等。其中,85岁以上的有16人。16人中有夫妻5对,2人为退休干部,其余为农民;90岁以上有9人;接近100岁的有3人。
以上老人都从旧社会中过来,历经苦难。但他们都有特别平和的心态和开朗的情怀,与人为善,不畏艰难。例如,双目失明的杨子才,虽行动不方便,却少不了玩笑与幽默。有人到家,他热情招呼,说:“你先坐,我去捉只鸡来杀”,于是下楼在关禽畜处用拐棍撵得鸡飞狗跳,生疏的客人忙去劝阻:“不用杀鸡!”;从县生资公司退休回来的潘鸿翎,弄得一手好菜,一买得新鲜牛肉、猪杂之类,煮了一锅喊来亲朋好友大家吃喝,很是快乐;七兄妹为大哥的梁平太,一生谦让,处处为他人着想,比如吃饭,老夹菜给别人,而他自己一块肉可送完饭喝完酒……
这些老人有相似的生活环境,除了家庭和睦、子女孝顺、夫妻恩爱、生活随意、劳作一生等原因外,优美、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是另一重要因素。此外,他们还各有自己的生活规律和特点,如:周朝寿从青少年时起就练得一身武功;钟锦瑞夫妇、潘鸿翎夫妇及周朝寿等,与儿孙近居但独立生活,衣食住行能理自理;蓝善财语言夸张幽默、性情开朗;居住台湾的杨大荣,一边散步一边哼着留在心中那几首家乡山歌;92岁仍天天外出活动的贾连英,早晨一碗苗山油茶,中餐在外馒头包子糯米饭有吃就好,晚上一碗米饭一杯泡药米酒,然后看碟子听苗歌自得其乐……
第二节  人物传略
入编本节的都是在元宝山地域或是在县内外有一定名气的人物。是当地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钟子华,1903年生,自幼好动且小聪明,读过些私塾。解放前曾任荣安乡乡长、当地土匪大队长,拉有支二、三十人的队伍。其外身常背驳壳枪,据说,腰间还有一把勃朗宁手枪,但很少有人看见。
1950年,融县山区多处大小土匪组织蠢蠢欲动,开始发动暴乱。1951年初,钟子华在小东江作抵抗准备。其侄钟海福先两年已参加柳北游击队,春节从融安回来过年,当剿匪部队进到小东江寨时,钟海福和钟子华的儿子钟福深,到都郎河岸的下古堵(地名,那里有大森林、深山沟和石窟洞)找到钟子华,劝他赶快投降。在亲人的规劝下,钟子华走出深山,边走边朝大树开枪,把子弹射完,然后前去向解放军自首,并上缴了驳郎宁等武器。本来已属自首行为,上面有文可免死,但钟子华被带到香粉区府后,经公审还是被处决了。
潘鸿翎(19132000),男,壮族,一九五一年参加工作,前后分别在香粉、四荣供销社和融水县耕畜公司工作,期间分别担任供销社主任、县生资公司经理等职。1957年于广西民族学院进修一年。197710月退休,曾是县政协委员。
他自幼聪明,勤学好问,掌握多种草药秘方,曾医愈肺结核1人,肝病5人,中风瘫痪病者20多人。对牛的性格好坏、性能的强弱,母牛繁殖的多与少,牛仔的好与坏,只要经他观察,就一目了然。懂得用草药医治牛的15种病症,曾为农家医好病牛近百头。退休后编撰一本《农民想丰收,要选好耕牛》的小册子,流传各乡镇农村及贵州等外省。能讲多种语言,如普通话、桂柳话,麻介话,土拐话,广东白话、浙江话,少数民族的瑶话、侗话、壮话以及麻布苗、白苗等,概能出口流利。
在宰杀畜牧禽兽方面,动作麻利,骨肉分割合理,令人赞叹。会配弄多样菜谱,是当地有名的厨师行家。他懂医懂牛懂多种语言,为人随和健谈,所到之处,众人簇拥,谈天论地,笑声阵阵,受到欢迎。
李康玉(19151951),男。少年时期,回隆文老家求学,后来学织布技术。按其父亲当时的意愿是想送其进洋人纱厂做工,学习工厂管理。在广东梅县“足球之乡”受到客家文化和足球文化的熏陶,喜欢踢足球,尤其擅长踢垂直向上的高空球。也喜欢吹箫,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会制作和放飞孔明灯,是第一个在小东江制作、点亮、放飞孔明灯的人。在小东江的主要任务是协助父亲管理纸厂和木材生意,经常骑马往返融水、小东江两地,有时也驻柳州销售纸货或经营一些木材生意。1941年—1944年任四安乡乡长。
潘朝凯(19192002),解放初期他曾协助解放大军到香粉一带追剿残匪,解放后1952年参加工作,并抽调到外地搞土地改革。他责任心强,工作出色,曾荣获劳动模范称号,并于五十年代初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土改工作结束后,回四荣区担任组织干事、四荣人民公社主任等职。1960年,作为大苗山县的代表,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林业会议。由于文化低,工作感到困难,于1962年响应上级精简的号召,转回家乡务农并担任东田大队党支部书记,直至1966年“文革”开始,开会时说话大声,钢锵有力,有干部风度。他为人正直,办事公道。“文革”时期受到冲击,遭到批斗。1970年,他作为四荣公社和融水县的代表,乘坐飞机到华东四省参观,并参加华东四省的毛竹会议,成为全乡农民乘坐飞机第一人。他又是村上“牛角不尖不过坳”的侗族歌手之一,经常与外村歌师对台,有时唱歌一顿一挫的很是搞笑。
李冠明(康耀。19232011),男。幼年、少年时随家人在小东江生活,后回梅县隆文求学,在隆文学校读小学、初中,再到梅州读高中,考取广西大学后,获法律专业硕士学位。解放前夕大学毕业暂无工作,回小东江生活,多在纸厂下的河段钓鱼打发时光。19501月参加工作,在融县中学任教。195012月—19535月在广西高级人民法院百色分院任职。19536月—19553月在广西靖西高中任英语教师。19554月—19599月在柳州市人民法院任审判员。195910月—19629月在柳州工业专科学校任教务处干事。196210月—19821月在柳州市建设银行任职。19829月—19873月在柳州市司法局任公证员、副主任、高级公证员。19943月获司法部颁发银星荣誉奖章。
杨大荣(1924  ),白苗小名“古九”,毕业于桂岭师范,年轻时相貌英俊,口才出众。因在当地与他人有官司,解放前夕离开家乡随国民党去了台湾,为谋工作继续求学,台中师专普师科毕业,在台湾省担任国小教师40多年。“文革”前与家乡和族人已有书信往来,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才得以回大陆探亲,踏上小东江故土。回到故乡,父辈均已离去,同辈所在不多,其嫁在寨上的阿姐由于年老多忘症一时认不出弟弟,大荣跪地痛哭,甚是悲凉。由于与家乡隔绝几十年,用白苗话交谈已有困难,但他却还能唱侗歌和山歌,记得家乡许多往事和山水地名。
之后,又几次回乡。他热心家乡建设及家族活动,如,小东江寨机耕桥、公路拓宽及永乐大岩杨姓家族大会等均收到他的捐款,多的几千元,少有几百元,可见海外赤子之心。
陆桥生(19262008),少年时期,与别人放牛为生,从小勤劳节俭,孝敬父母。18岁时到卜问纸厂打工,从最靠体力的砍竹、破麻做起,后来做了捞纸、焙纸工直至师傅,但劳动仍相当辛苦。解放后,作为一代优秀青年,思想上进,奋发向上,得到老干部梁应合上报推荐到县公安局工作。在1950年的清匪反霸中,时为四荣特派员的他,在当地板览屯与土匪激战中击毙了小土匪头一人,得到上级嘉奖。剿匪结束后调多个乡当公安特派员,直到1960年响应党的“精兵简政”号召,向上级提出申请,主动回乡务农。回乡后在东田村担任治保主任一职至1976年,为农村治安和群众矛盾调解做了许多工作。年老退职后仍然履行好一名老党员的义务,协助党支部和村屯一些工作,带头搞好生产承包责任制。1997年被四荣乡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8年因病去世。
志(19282002),曾用名郭永祯,男,汉族,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19285月生于武宣县武宣镇。19499月在武宣参加中共地下工作,任粤桂边区新二十四联络员,当年底参加武宣县干训班学习。1950年至1953年,先后在武宣县二塘乡政府,柳江、柳城县委下乡工作队及县政府有关部门工作。19533月至19548月在柳城县龙关、中脉中心校任教师。1954919688月调大苗山自治县四荣区小东江小学任教师。19689月调四荣江门中心校(即后来的四荣乡中心校)任教至1988年退休。曾获得“上游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为了安心苗山教育工作,郭志将在武宣老家的爱人、年幼的儿子及户口迁来小东江,落户在第四生产队,其子女二男三女,有四个孩子在小东江出生。小东江寨及周边上落油、田头等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许多都是郭老师的学生。他对学生要求严格,不但启蒙知识,更教如何做人。他当年的学生在各行各业发挥着积极作用。下象棋是郭老师课余的最大娱乐,只是在乡村会下棋的人不多,赢的也很少,所以郭老师基本上是“常胜将军”。1968年秋,郭志老师调往四荣江门中心校,并举家迁出,小东江寨男女老少依依不舍,挥泪相别。
梁新利﹙19301996﹚,男,苗族,中共党员,19516月参加革命工作,1952年到象州县搞土地改革,1953年政府保送去武汉中南民族学院政法系读书深造,毕业以后到安陲区任民政干事,195612月至19618月任大苗山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院长,后来因工作上的失误,调县公安局行政股任股长。“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下放到融水县五·七干校学习、劳动,恢复工作后调洞头乡任副书记兼农业专干,后调都郎电站任站长,19816月调任县电业公司第一届副经理直至198411月退休。他无论是工作或是退休期间,都很关心本村屯青少年的成长,教导青少年遵纪守法、团结友爱、尊老爱幼;他还常为梁姓氏族内外联系和联谊出主意,是后辈爱戴的人。
钟海福﹙1931   ﹚,男,苗族(父辈为汉族)。解放前在融水中学读初中(后又在村上和都郎村私塾读些老学)。194912月参加革命工作,先是参加地方干部学习班,结业后分配到融安鼎安柳北第四大队任队员(莫可量任大队长),后到龙庙、大将地方工作队参加下乡宣传、征粮工作。时逢土匪暴乱,不少地方农会组织遭到破坏、乡政府被围攻,干部、战士有伤亡。1950年春节钟海福回家过年,拒绝伯父钟子华劝其不去为共产党做事的要求,并邀同龄人潘善安同去,善安回复不去后再邀梁彬(时名字叫梁平彦)。海福、平彦躲开家人悄悄出门。他们在刘公寨住一夜,次日到融安。钟将梁交给莫可量,梁便当了莫可量的通讯员。钟海福不久参加柳州地方干部班第五期学习两个月,1951年初回龙庙、大将一带参加剿匪工作。1952年调融水安陲乡工作,先任乡长,后任秘书、财粮干事。1960年调四荣乡,任过总务、会计和民政干事。1964年调农行系统,任过会计和信贷股、稽核股副股长。1991年退休。
彬﹙19321994﹚,原名梁平彦,男,苗族,中共党员,19502月参加革命,历任县武工队队员、公安局警卫员、剿匪部队侦查员、融县香粉区公安助理。19518月在柳州地区公安处干训班、治安科学习、工作;1952年参加土地改革,任小组长、片长,后调任区域自治工作队中队长。他在剿匪反霸、土地改革中工作积极,表现突出,曾先后荣立过三次小功,一次大功,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11月至19542月任香粉副区长、区长;19542月至196610月先后任大苗山苗族自治县副县长、县委常委、县长、县委书记处书记。“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下放到融水县五·七干校;19758月恢复工作后,先后担任和睦糖厂筹备处副主任、县财政局局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他在担任县领导期间,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大苗山的各项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他是自治县成立以来最年轻且才华横溢的人民政府县长。198312月起调任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他先后当选为自治区一、二、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自治区人大第六届民族委员会委员、常委会委员;广西区政协第五、第六届委员、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广西分会会员、理事;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会员、广西分会理事;西南民族研究会会员。他酷爱苗族芦笙和少数民族文化,为融水苗族芦笙及坡会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同时是解放后广西第一代苗族作家,工作之余创作了许多散文、故事、小说和论文;他收集整理、编辑、出版了《苗族民间故事选》一书;他根据自己在十年浩劫中的所见所闻创作了《苗岭油杉》、《老母鲤的故事》、《芦笙魂》等三部意义深刻的作品。他同时是优秀的芦笙手,他把芦笙和苗年带到自治区首府,使邕城民族文化更多姿多彩,有“苗王”的美称,是解放后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苗族四杰”之一(其中三人出自贵州)。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0 10:42:4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175#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0 12:42:5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认真看了一遍,很有意思!
学到很多老一辈的知识。#11#
赞!!

点评

谢谢关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7-22 09:38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0 15: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168##168##168#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0 18: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163#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1 10:46:1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内容很多,能写一个自然屯志,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真了不起!#18##11#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2 09:38:2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倾听者 发表于 2014-7-20 12:42
认真看了一遍,很有意思!
学到很多老一辈的知识。
赞!!

谢谢关注!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5 10:54:2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楼主辛苦了!

点评

希望把余下的其它章节内容尽快刊发,看个完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7-31 06:54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31 06:54:2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正宗无理 发表于 2014-7-25 10:54
楼主辛苦了!

希望把余下的其它章节内容尽快刊发,看个完整。

点评

近段太忙!对不起广大融好网友了!余下章节已编辑发出了!谢谢关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5 12:35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登录

QQ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扫码下载“融水好门户”手机APP

扫码关注“融水好门户”微信公众号

关于融好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站务帮助 | 小黑屋|手机客户端


站务联系: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广告合作: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编辑1: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编辑2: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桂公网安备 45022502000002号   |   工信部备案号:桂ICP备18009806号-3   |   国际联网备案号:4502020202005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