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贝江渔 于 2014-8-8 15:36 编辑
第十二节 潘姓 潘姓(一):荣地潘姓(罗阳) 一、迁入和发展 潘姓(罗阳)在迁入小东江之前是四荣乡荣地村大寨屯人,侗民族。 过去,荣地村劳动和生活都很困难,田地离村庄较远,一年的农活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带中午饭,常常是天不亮就出门,晚上伸手不见五指才回到家。于是,约在一八八五年,潘行财携妻带儿下到小东江与当地有田地的大户打工,种田种地看牛等生活。潘行财儿子潘玉和长大成人后在小东江与梁姓桥妹结婚、繁衍生息。 先辈们勤劳、节俭、能干,在打工之余,他们有的学会织网,有的学会木匠,有的学会纺纱,还挤时间到“难明”(地名,侗语,今荣地二级水电站对面山)开了约3亩水田,自行耕种,弥补打工生活的不足。靠着多年点滴积攒,后来在小东江买有7亩水田,山场50余亩,但生活仍然很艰辛。解放后,属荣地山场“难明”的几亩水田划归荣地村管理耕种。 如今,荣地罗阳潘姓与各族人民一样,享有人人平等的生活,安居乐业。族人中,有的在村上耕种田地、护理山林,有的在外上班工作,有的外出务工、开门面、做生意、搞运输。1960年至今,有8人光荣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从潘行财迁入小东江至今已有七代人,2013年发展到26户,人口104人,男性52人,女性5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人。历年文化教育,初中学历52人、高中学历7人、中师中专学历5人,大专学历9人。 二、历年在外工作情况 潘善福,男,高中学历,1935年3月29日生,1960年元月参加解放军武警部队融水县分队,1963年到广西军分区独立师参加集训后调到河池宜州市中队,196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部队大比武获得两次“看守能手”和两次一等奖。1972年至1988年在安太乡税务所工作,1988年8月至1994年在四荣乡地方税务所工作,1995年元月退休。 潘善铭,男,大专学历,1948年12月7日生,1979年至2000年在东田村小学任教,任过村校教导主任。2000年5月28日因病逝世。 潘冠彬,男,“和睦共大”(高中)学历,1953年10月16日生,1969年至1972年在广西南江机械厂工作,任连队文书。 潘冠源,男,大专学历,1955年11月18日生,1975年3月参加工作,任过县新华书店图书发行员,大年乡、四荣乡政府秘书,四荣乡副乡长、副书记,四荣供销社副主任,县乡镇企业供销公司经理。现为四荣乡小东江龙宝大峡谷自然风景旅游村理事长、助理经济师。 潘冠军,男,高中学历。1958年2月23日生,1976年3月参军入伍广州军区陆军部队,1979年自始至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争。1986年元月参加工作,现在四荣乡政府当公务员。 潘玉姣,女,大专学历,1965年12月10日生,1985年至今在四荣乡、融水镇任小学教师。 潘冠雄,男,初中学历,1968年3月11日生,1984年11月参军入伍,1987年11月退伍后在广西云深集团上班。后企业倒闭回家务农。 潘冠忠,男,中专学历,1968年12月6日生,1987年2月参加工作,现为香粉供销社职工。 潘敏军,男,大专学历,1972年7月9日生,1996年至2001年在四荣乡地方税务所工作。现为个体工商户。 潘孟寒,女,大专学历,1982年2月26日生,2010年9月参加工作,现为融水电业公司荣地电站员工。 潘锐,女,大专学历,1983年5月29日生,2006年元月参加工作,现为广西国旅来宾分社员工。 潘乐,男,初中学历,1985年6月29日生,2005年参军入伍,2007年退伍,2008年3月参加工作,现为柳州鱼峰水泥厂司机。 三、历年在村屯任职情况 潘善福,1957年至1958年8月任东田信用社会计;1970年至1971年任东田大队民兵营长。 潘冠彬,1973年至1993年5月先后担任东田大队团支书、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大队长、党支部书记等职。 何素英,女,2008年至2011年任东田村委妇女主任。 潘冠平,2012年至今任小东江村民小组长(屯长)。 四、族人的特长爱好、技术技能 潘兆光,男,织网师傅。 潘兆辉,男。侗族歌师,芦笙头,木匠师傅(寨上第一个下墨八角楼)。 潘兆荣,男,侗族歌师,芦笙头。 潘兆发,男,木匠师傅,雕刻师傅。 潘善安,男,芦笙头,厨师。 潘绍云,男,木匠、铁匠师傅,竹编、草医师傅。 潘善福,男,精通拳拿武功。 潘绍林,男,木匠师傅,家具编织,酿酒师傅。 潘善文,男,迎亲送亲、芦笙同年进村出村芦笙吹奏师傅。 潘翠连,女,侗歌歌师(曾在安太乡上坎屯、怀宝镇甲棒屯获奖)。 韦翠萍,女,1963年至1969年任东田大队卫生员、接生员。 潘玉莲,女,多年在寨上当赤脚医生,为村民看病和从事接生工作。 潘冠源,男,爱好芦笙,可用14杆(孔)小芦笙吹奏歌曲,芦笙头;1978年与他人合作的《良寨电站的功能》一文刊登在广西水利月刊上;2009年至2010年参加广西基督教两会中专班培训毕业,2010年在融水基督教会任一年讲师。 潘冠军,男,爱好篮球和芦笙,曾为部队篮球队员,芦笙头之一。 潘冠平,男,精通毛竹经营。 潘冠雄,男,爱好掌勺,厨师。 潘冠良,男,厨师。 潘汉松,男,木匠泥水工师傅。可设计、建造农村普通钢混结构楼房。 贺宁,女,爱好绘画(1997年参加全国儿童书画大赛获优秀奖),旅游景区景点设计及景点图文介绍,服饰中级设计师。 潘锐,女,中级裁缝师,中国初级导游员。 潘洪,男,理发师傅。 擅长经商的有:潘荣军、潘敏军、潘冠峰。 潘姓(二):大东江潘姓 本族氏祖上是安太乡大东江屯,壮族。大约清朝光绪帝期间迁入四荣乡东田村小东江屯。祖上第一代到小东江屯的先辈名为潘三公,先靠打工后置买田地山林自主生活,至今已发展到第七代,基本上是种田地、山林维持生活。现有7户,共33人,其中初中学历15人,高中学历5人,本科学历2人。以下为本族谱祖上至今的详情分支表:(略) 附:本族历年在外工作及在本屯任职情况表 姓名 | 性别 | 曾任职 | 潘利民 | 男 | 退休干部。曾在香粉、四荣乡粮所任职。 | 潘利辉 | 男 | 1975—1985任第一队出纳、队长,1973任小东江屯赤脚医生。 | 潘文先 | 男 | 2002—2010任小东江屯第四队队长。 | 潘孟贤 | 女 | 右江医学院本科毕业,现为融水县卫校教师。 | 潘瑜洁 | 女 | 云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现为融水县汪洞乡中学教师。 |
潘姓(三):南宁潘姓 潘姓氏族属荥阳郡,其始祖原籍出于山东青州府白马宛内之大帮,先祖日蕃公就是此大邦一员的后代。日蕃公年轻时,随宋武襄将军从军征西入粤(今两广),旗号:戌边卫国。安邦后,寄籍武鸣缘缨圩丰宁村(今武鸣县境内)。后来,先祖的后代,十房九世孙朝珠、朝满兄弟俩,乔迁中几经周折后,于明嘉靖壬辰岁(公元1532年),选定南宁市北郊大塘村东坡,造村置业。后,再经朝珠的六世孙、福旺公来到宣化平垌团王村坡(今邕宁县境内)安家立业。福旺公是始祖后代的十七世孙,在南宁境内的家族经历了约三十代人。如今形成村落的有王村、席村、古藏、南宁市、平垌、段选等十多个村坡,还有很多外迁户和一些族支部落散居全国各地。 润统公(字志能)是南宁十八世孙瑞萱公之长子。润统十六岁时,过继其伯父瑞兰(字德记)为子,于公元一九00年随伯父由邕宁四塘仙笔村段选坡,卖红绒丝线,经商到融水所属苗寨林洞(今安太林洞大寨屯)开店营业。后来,伯父夫妇生育俩子,润湘、润安。润统娶妻钟氏以后,夫妇在林洞也生育三子,即鸿翎、鸿翱、鸿翔。由于家庭人口增多,经营收入少,仅靠手工裁缝及经营的一点微薄收入,难以维持全家生活。伯父夫妇过世后,不久,润湘兄弟就迁往洞头(今洞头街)定居。 在润统长子鸿翎五岁时,即公元1918年,小东江钟家舅爷将润统夫妇及儿子接到小东江,并拨七亩五分田作为陪嫁给润统夫妇耕种。从此,润统家族就在小东江安居立业。润统,壮族,夫妇生育五男二女。两女出嫁,四男成家。当时的生活来源,子女长大后,鸿翎十五岁时,就到融水县城打工,挑码头担;鸿翱1935年被征兵36年于桂林病故;鸿翔、鸿翰外出打工;润统以手工裁缝及种田为生。 如今,润统家族在小东江已有五代人,住户15户,总人口55人。家族成员的生活来源,50%靠农林收入解决,其余靠外出打工谋生。干部职工6人,初中(含在校生)25人,高中(含在校生)8人,中师、中专5人,大专3人,厨师5人,历届在大队、村公所及自然屯任职的6人,退伍军人2人。 附录一:历年在外工作、参军、从业等情况 潘鸿翎,男,壮族。1951年参加工作,前后分别在香粉、四荣供销社及融水县耕畜公司工作,期间分别担任供销社主任、县生资公司经理等职。1957年于广西民族学院进修一年。1977年10月退休,曾是县政协委员。2000年7月病故。 潘勇,男,大专文化,1969年2月参加教育工作,期间任丛坳中学校长,四荣教办主任、四荣中学党支书部书记等职务,中学一级教师职称,1999年3月退休。 潘荣光,男,中专文化,1977年参加工作,连任四荣林站站长12年,2006年退休。 潘荣明,男,初中文化,1973年后,分别在麻石电站、永乐煤矿工作,1978年调县武装部当炊事员,1982年病故。 潘卫群,女,中专文化,1983年至今在融水县中医院工作。 潘拥宁,男,大专文化,2010年至今在都郎电站工作。 潘晓仙,女,中师文化,小学二级教师职称,曾任十多年代课教师。 潘惠春,女,中师文化,曾从事教育工作(代课)四年,后到良寨林站工作,企业倒闭后下岗开店营业。 潘荣亮,男,初中文化,1979年至1980年参加中越反击战,复员后曾在四荣乡派出所工作,后回乡务农。 潘拥刚,男,初中文化,1994年参军,1997年退伍回乡,今外出打工。 附录二:历年在大队、村公所、自然屯任职情况 潘诚,男,1977年7月至1979年6月任东田大队会计;1979年7月至1987年6月任东田大队会计兼文书。 黄玉英,女,1966年至1967年任东田大队团支书;1968年至1980年任东田村妇女主任。 潘显辉,男,1992年至1996年任小东江第一队队长。 潘战军,男,1999年至今任小东江第五队队长村民小组成员。 潘拥军,男,2000年6年至2001年任小东江第二队队长村民小组成员。 潘荣,男,2012年至今任第二队队长村民小组成员。 唐素凡,女,2012年至今自然屯村民小组成员。 附录三:本族人特长情况。 潘鸿翎,男,畜牧交易、厨师、草药。 潘鸿翰,男,厨师。 潘鸿武,男,厨师。 潘战军,男,厨师。 潘晓明,男,厨师。 潘姓(四):白竹潘姓 一、迁徒由来及生活状况 (白竹)潘姓是小东江多支潘姓中的一支,第一代祖先来自安太的白竹村,然而这(白竹)潘姓原来也不是属白竹村的,原先是从大东江迁到白竹居住。由于白竹村的四周都是陡坡和石山,因而能耕的田地不是很多,而且本家的田地更是少得可怜,生活相当困难。因此,大约在一百六十年前,白竹潘姓的潘高公就到荣地村跟随嫁来的姑姑生活,大约又在一百四十年前,潘高公又携妻带儿来到了今的小东江寻活打工,租山场开荒种地,种芋头、玉米等杂粮及一些旱禾,过着困苦的生活。潘高公膝下有两个儿子,老大潘良公老二潘义公,后来潘义公又搬迁去今的香粉雨卜,并在那里发展后代,潘良公就留在了小东江,繁衍生息,发展了后代,至今已有七代人了。潘姓来到小东江后,先是以租山场种地为生,后来每一代都能逐步添置了一些田地,以及在纸厂打工,靠这样的微薄收入过着清贫的生活直至解放。先人们除第三代的潘长保是一个有名的巫师,漂泊一生外,其他都是老实本份的农民。 解放以后,(白竹)潘姓也和其他姓氏一样,经过土地改革运动,经过初级、高级农业合作社,以及人民公社集体化,生活比旧社会有了很大的转变,但仍还是比较困难的,自改革开放以来,执行了农村生产责任制后,勤劳的潘家人学习新技术,搞科学种田,大力种植杉木,开拓经济收入的路子,现在的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逐步改善,过上了好日子。 二、基本情况及文化教育 1970年潘永平携家人迁往怀宝镇江口村安家,现在小东江居住的有3户人家,11口人。在旧社会,潘氏家族很穷,无人读书没文化,到了新社会,他们也比较重视文化教育,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出生的第六代儿女,有9人读了初中,其中1人在读,还出了一名大专毕业生潘宇。(初中学历:潘金荣 潘周荣 潘春荣 潘润荣 潘庆荣 潘秀荣 潘慧萍 潘美荣 潘思甜) (白竹)潘姓的祖先是大东江人,属壮族,后来潘高公到荣地跟随姑姑生活,就随改为侗族,讲侗话,迁来小东江后,仍是侗族,在家里讲侗话,在村上说白苗。现在,在家里面讲侗话的很少了,大都讲白苗话。 三、在大队和本屯任职 姓名 | 性别 | 曾任职 | 任职时间 | 潘朝凯 | 男 | 东田大队党支书 | 1962——1966 | 潘永和 | 男 | 小东江屯生产队长 | 1966——1972 |
潘姓(五):丛坳潘姓 一、基本情况 潘氏,侗族,原居住地荣地村丛坳屯。从先辈潘喜才开始迁入小东江,历代开荒种地、造田耕种为生。至3013年,在小东江住户6户,人口25人,其中初中学历8人,高中学历4人,大专学历1人。家族中仍然保持侗族生活习俗和语言。 潘姓(六):大东江潘姓 据上辈口传,这是从湖南迁移来的潘姓。先到贵州,从贵州到安泰大东江,从大东江到甲昂,再从甲昂到小东江。解放前家族过着漂泊的生活,无固定住所,先后在山上搭了十四个木棚,常年在山上种地为生。近代潘正德兄妹三人,两个妹一个嫁在香粉高山屯,一个嫁本寨路百财。 解放后,本族潘姓在村上本分劳动的同时,用自己的勤劳和诚实带动生产队其他群众。如:潘友兴 ,生产队老队长、老党员,一心一意带领群众劳动生产,共同生活。 后辈族人中,多人有谋生手艺。如,潘彦球:泥水工、沼气池;潘彦林:泥水工、镶地墙砖;潘卫奇、潘卫松:泥水工、做家俱,等。 在石油企业上班:梁凤梅、潘泉、潘卫松;潘元,维益公司营运员。 原民族为壮族,祖父潘正德其妻贾花妹为苗族,后辈随之改为苗族。 部分族人简介如下: 潘正德,清朝末年生,家族中的孝子。由于生活贫困,到潘正德这一代,其他族兄自己都难顾,基本靠潘正德尽孝,他一生做了六付棺材安葬六位长辈。他又是个能喝酒有力气的人。过去芦笙去外村打同年,回来时他总是喝酒最后出村的人。回到家,他扛的芦笙地筒塞满了糯米饭包。 潘友兴,1932年生。小东江生产队老队长,老党员,劳动能手。除了带领群众劳动生产外,他还是出色的猎手。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曾用猎枪打得只大老虎;他装的铁夹,头一天装,第二天就有肉吃。家中腊的、酸的野味经常不断。他大口吃肉喝酒,粗犷直爽,但弄菜好吃。上世纪八十年代电影《远方》在小东江拍摄,潘友兴为拍摄组煮吃,来自大城市的演员、导演都说:“老潘煮菜咸了点,但好吃,消饭,有体力”。 钟玉琼,1941年生。小东江由于远离医院,“接生”工作在村上是件很重要的事。她学习接生医术,1971年开始在村上为妇女接生,不管打雷下雨或是三更半夜,随喊随到,寨上许多新生儿都经她接生,受到广大村民特别是妇女的爱戴。2000年后,为了母婴安全,按上级要求妊妇统一到卫生院生产,才停止此工作。 潘友明,1936年生。除了会木工外,他利用本地的泥土,精通打泥砖做桶瓦。以前的东田大队附中(牛路学校,旧房屋已拆)就是他们自己打造的。他还有一绝招,在山上用钩刀能很快挖到竹鼠。 潘友林,1946年生。1964年应征入伍,先在湖南某部五年,后调陕西,先后在四七五团、红军九连、八四八六五部队任基层军官和后勤营长。1985年转业回地方任中石化融水石油公司经理。 潘卫平,1966年生。1985年应征入伍,在广州中燃武警中队当兵,五年期中获有嘉奖。 潘姓(七):丛坳潘姓 丛坳潘姓先祖源远流长,何处而来,不得而知。现只知道的是,祖辈原居荣地,侗族。祖父排名落三,人们称他“三公”。随着人口的增多,建立新中国前,三公就搬下丛坳开荒种地。当时全家7口人,子女年幼,靠祖父、祖母起早贪黑劳动勉强维持生活。为有碗饭吃,大姑、二姑年仅七、八岁时就外出打工,帮人家看牛、带小孩,长大后,也在外面结婚成家了。 三公去世后,祖母带三个儿子克龙、克安、克兴,在1958年大跃进中迁移到小东江屯居住,在此生产生活。后来,克龙还担任了集体食堂的出纳员,克兴于1968年起曾任过多年的大队卫生员。定居小东江已有四代,现有4户,总人口14人,其中初中文化8人。族人中,克安有较高编织技术,能用竹篾编织多样家庭用具;云冲,厨师手艺;云亮,擅长建筑。 附录:近代家族图表(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