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月办、村村赛” 的芦笙比响,终于迎来了官方的 “降温” 倡议!近日,白云乡人民政府发布《移风易俗暨规范芦笙比响活动倡议书》,直指当前芦笙比响活动 “举办过频、耗费过大” 的问题,这份直面民生负担的倡议一经发布,引发了大家的强烈共鸣,网友们纷纷评论支持倡议,给倡议点赞。
芦笙声里的隐忧:当文化活动变成 “生计拖累”
“以前盼着过节听芦笙,现在怕过节办比赛!” 倡议里提到的 “负担”,是不少村民实实在在的困扰。有村民评论到:“早就该倡导,这是没有必要的浪费,从开始的自愿捐款,到现在强制按户按人头集资,这开支可不小,加重经济负担”。
更让大家头疼的是奖品的 “竞赛”。原本象征荣誉的奖励,渐渐变成了 “比谁奖的牲畜多、实物贵”。频繁的活动加上沉重的奖品负担,让芦笙比响从 “文化盛宴” 变成了 “生活枷锁”。有人无奈表示:“现在不是‘以笙会友’,是‘以笙累人’,芦笙白天吹到夜,哪还有心思琢磨怎么赚钱过日子?”
官方倡议指明方向:减负担,才能让文化真正 “活” 下去
其实,村民的吐槽和困扰,正是白云乡发布这份倡议的初衷。倡议里明确提出的 “减少活动频率”、“规范奖项设置”、“杜绝盲目筹款”,每一条都精准戳中痛点 ——
不再追求 “月月办、村村赛”,而是结合传统节日集中开展,让村民能腾出时间务农、务工,保障家庭收入;
不再用高额牲畜、贵重实物当奖品,转而用苗绣、竹编、民族文化书籍等有文化意义的物品替代,减少攀比;
不再搞强制集资,而是通过乡贤资助、合理自筹等多元方式解决费用,避免邻里因筹款闹矛盾。
这些建议,不是要否定芦笙比响的文化价值,而是要让这项传统活动回归初心。就像有网友在评论里说的:“我们爱芦笙,爱的是它能聚乡情、传文化,不是爱它让我们没时间赚钱、没精力过日子。”
2025年融水部分芦笙比响大赛海报
别让芦笙声盖过柴米油盐,一起给 “比响热” 降降温 芦笙的旋律再动听,也抵不过柴米油盐的实在,文化的传承再重要,也不能以牺牲村民的生计为代价。白云乡的官方倡议,既是对传统活动的 “纠偏”,更是对民生需求的回应。
在此也想呼吁所有村民:让我们响应这份倡议,把芦笙比响的频率降下来,把物质攀比的风气压下去,让活动不再占用过多生产时间,不再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当大家能安心赚钱、踏实过日子,再在重要节日里聚在一起,听一堂纯粹的芦笙,那时候的旋律,才真正有文化的温度,有生活的底气。
毕竟,只有日子过红火了,芦笙声才能真正传得远、响得久。你觉得呢?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