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万大山珍宝:汪洞乡平时村九万原生红茶
九万大山,贵州高原边缘山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跨融水、罗城、环江三县,并延伸到贵州省南境,总面积1200多平方公里,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核心区位于融水县汪洞乡、三防镇一带。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在《九万大山植物资源考察报告》(1993年)中评价这里保存的大面积原始性强的长绿阔叶林“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其他同纬度地区也是罕见”。这里共有高等植物3332种,石杉、桫椤、马尾树等列入我国第一批珍稀植物名录的就有24种,分布在山中的桫椤、红花木莲、篦子三尖杉珍稀濒危植物就有43种,物种资源仅次于西双版纳,是中国第二大物种基因库;在山中繁衍生息的野生动物很多,仅云豹、短尾猴等国家一级和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就有10多种。
由于九万大山自然保护区采取严密强硬的保护措施,保护区内的核心区域,原始森林从未受到过人为的破坏。这里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条件比较复杂,所生长的植被种类非常丰富,不仅随海拔高低垂直分布,而且随着季节的变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变化。春天,山花烂漫,飘香千里;夏天,枝繁叶茂,苍翠欲滴;秋天,红叶点缀,野果累累;冬天,虽冷不寒,鸟鸣兽吼。
起源古老、人称“活化石”的植物,在在九万大山的核心区域随处可见。中国科学院与柳州地市的权威植物专家在考察中发现,古生代出现的石杉属和观音座莲属,至今依然在九万大山核心区茂盛地生长着;被列入国家一类保护植物,与恐龙同时代的植物桫椤,就在小溪、山涧边亭亭玉立。据了解,九万大山列入第一批中国珍稀植物名录的就有42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类保护的有2种,二级保护的有16种,三级保护的有24种。 从植物原料资源的角度看,九万大山生长的3000多种植物中,药用植物多达1530种,材用植物318种,纤维植物225种,鞣料植物150种,香料植物90种,食用植物110种,色素植物38种,淀粉植物70种。
位于九万大山核心区一带的汪洞乡平时村,自古以来村民就有种茶传统,祖辈从大山里采集体野生茶种子,种集于沟壑溪边,并用传统手工工艺进行加工。五十年代,平时村曾建有小规模的集体茶叶加工厂,后于七十年代初,加工厂毁于大火。
八十年代初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村民们将茶林全部改种杉木。平时村的茶叶种植加工就此沉寂。 1990年,平时村小核屯村民刘昌能在九万大山的核心区里,发现了几片颇具规模的古茶林,就此和保护区一道精心呵护,并开始在每年的清明、白露时节采集加工,因产量稀少,加之藏于深山,除了自用和送亲友之外,只有少量用于出售给登门茶客。所加工的茶叶汤色黄亮,甘甜爽口,原生味道浓郁,香气高扬。随着年龄增大,刘师傅将红茶制作工艺传与女儿刘汉芝。
刘汉芝为了发扬家制红茶工艺,多次到外地茶厂打工学习,2013年,回乡成立了汪洞乡平时村汉芝原生茶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年收购村民到九万大山古茶林里采集的鲜茶用传统工艺进行加工。由于国家自然保护区的严格管理,茶叶均为原始生长,原始采集,产量极少,每年所加工的干茶叶近一千余斤左右。
因为口口相传,从2014年开始,九万原生红茶的优良质品开始为外界所知,8月份,中国茶业协会的专家会同湖南大学、安徽大学和柳州茶业协会等专家组亲临汪洞乡平时村九万大山古茶林考察,认为当地的茶叶地处自然保护区核区,完全是原始生长,而且位于九万大山富矿带,茶叶的所含的茶黄素和茶红素丰富,品质极好。
2014年10月25日,融水芦笙斗马节的农产品产销会上,九万原生红茶女主人将携带少量的今年清明、白露红茶,与汪洞“九万香”香梗糯、“银师傅”牛腊巴等“汪洞三宝”一同展出,欢迎光临品鉴。
古茶林位于九万大山核区
生长环境
生长环境
生长环境
专家组进古茶林考察
古茶林
国家级专家与古茶林主人刘师傅在一起
考察组专家在古茶王树林合影
秋茶叶
生长环境
古茶王
生长环境
古茶林
古茶林
古茶王
专家在古茶林里接受电视台采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