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9月23日在柳州市召开的2014元宝山秋收文化活动暨第十四届中国•融水苗族芦笙斗马节新闻发布会消息,2014元宝山秋收文化活动将于9月28日开幕,当天举行龙女沟景区开业及金秋烧鱼季启动仪式,之后金秋烧鱼季一直延续到12月31日,期间将于10月25至26日举行第十四届中国•融水苗族芦笙斗马节系列活动。
融水苗族自治县成立于1952年11月,是全国成立最早、也是广西唯一的苗族自治县。全县现有苗、瑶、侗、壮、汉等13个世居民族50.6万人,其中主体民族苗族人口21.26万、约占全县总人口的42%。
元宝山秋收文化活动是融水少数民族同胞庆祝丰收共品美食、“打同年”走亲访友增进情谊、组织活动加强团结的一项传统文化活动。游客可以通过捉鱼、烧鱼、品鱼、篝火晚会、欣赏民族歌舞表演、瑶族婚俗、游览苗寨、品苗族美食、观看芦笙斗马等活动,体验融水人民的热情好客,独特的民族风情。
作为秋收活动的高潮,芦笙斗马节更具魅力,2012年被评为“中国最具特色民族节庆。从2000年开始,融水每年都举办“芦笙斗马节”,2014年的芦笙斗马节会期2天,有千人赛芦笙、马队环城大巡游、斗马比赛、斗鸟比赛、斗鸡比赛、大型广场舞表演、万人同乐大型广场芦笙舞晚会、少数民族山歌演唱会、美食节和工艺品展销会等20个活动节目。
融水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全县每年有各种大小民族节日、集会100多个,素有“百节之乡”的美称。县境内有国家森林公园元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万山、国家4A级景区贝江。明代大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在融水停留驻足13天之久,在《徐霞客游记》中留有一万多字记载和一幅插图。县城附近还有刻着历代摩崖石刻的真仙岩(老君洞)、佛教胜地老子山、神秘的古鼎龙潭,让游人为之倾倒、为之陶醉。
2013年自治区将融水列入全区首批20个重点建设的广西特色旅游名县之一,将元宝山-贝江景区列入全区100个重大旅游项目。融水按照“以资源换产业,以‘三化’促发展”的发展理念,以“秀美融水•风情苗乡”为旅游发展定位,重点建设“一山(元宝山)”、“一水(贝江)”、“一城(县城)”、“一节(芦笙斗马节)”旅游特色品牌,主动融入柳州、桂林等周边旅游圈,加快推进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建设。
一是改革完善旅游发展体制机制。围绕到2015年成功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的发展目标,将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列为全县八大重点工作之一,成立县旅游发展指导委员会、元宝山—贝江景区管理委员会,加强对全县旅游资源的管理、保护和开发。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优先给予安排,从2014年起政府每年将投入3000万元以上,引导和撬动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旅游产业。出台《融水苗族自治县加快推进旅游名县奖励办法》,完善旅游发展激励机制,集中旅游优势资源和土地优先安排等政策,鼓励、支持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产业。仅2014年融水就实现旅游招商引资达30多亿元。
二是以项目为支撑,打造旅游精品线路景点景区。坚持以龙头景区建设带动旅游产业发展,以县城创建4A级景区、元宝山创建5A级景区为核心,打造县城—龙女沟—元宝山等环元宝山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努力把融水建设成为旅游特色鲜明的苗族文化体验区、养生休闲度假区和生态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年内加大招商引资和财政投入力度,推进贝江、老子山、老君洞等景区提升改造工作,以龙头景区建设带动旅游产业发展。9月28日,投资2180万元的龙女沟景区将对外开放,并申报国家4A级景区。
三是加快旅游交通网络建设。面对制约旅游发展的交通问题,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不断破解难题。2013年以来,县本级财政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对元宝山周边公路进行全面维修;投资8300万元的元宝山旅游公路全面开工,已完成投资3100万元;投资550余万元建设香粉田塘—四荣小东江旅游公路;县城—白竹、香粉—三友瀑布等旅游公路也即将开工建设,环元宝山旅游线路初步构建。未来两至三年,全县旅游公路投资将达7.8亿元。
四是加大宣传力度,主动融入大旅游圈。加强融水旅游宣传,积极推介旅游精品路线,增强“秀美融水•风情苗乡”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继续办好苗族系列坡会、芦笙斗马节、金秋烧鱼季等系列活动,打造融水天天有表演、月月有节庆、年年有大型主题活动的民族文化旅游节庆品牌。积极主动融入桂林、柳州及黔东南等大旅游圈,主动参与“桂林-龙胜-三江-融水-罗城-宜州-柳州”少数民族风情游精品线路建设,努力将融水打造成为桂北重要旅游目的地。(覃天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