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水好门户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QQ登录

搜索
楼主: 贝江渔

大苗山一个少有的村落(之二)(已更新)

 关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0 10:41:1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本帖最后由 贝江渔 于 2014-8-5 12:18 编辑

第二节  村民自治
村民自治组织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47月,撤销四荣公社管理委员会,成立四荣乡人民政府;取消东田大队,设东田村民委员会,小东江屯潘冠彬任村党支部书记,潘诚任文书;小东江屯设村民小组,潘利辉、潘鸿武、周庭辉、周庭珍、杨千德、毛加良任各小组组长。1987年,东田村民委员会改设村公所,作为乡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梁耀琼受聘东田村公所村长职务,潘冠彬任村党支书;改村民委为以自然屯为单位的自治组织,马亿新当选小东江屯主任,潘友兴、周庭福、梁政为副主任。1990年,撤销东田村公所,恢复东田村民委员会和小东江村民小组,马亿新当选东田村民委员会副主任,后任东田村党支书;潘显辉、潘绍军、周记强、梁柯琼、潘赞军、毛加良任小东江各小组组长。1999年村民委员会换届,梁院当选为东田村民委员会副主任,同年9月潘绍军当选东田村党支部书记,小东江村民小组各组长为:周庭义、潘拥军、周记强、潘文先、潘赞军、钟寿春,周庭义任屯长。2002年村民委员会换届,梁柯琼当选为东田村民委员会主任,梁雨当选为副主任,潘绍军任东田村党支部书记;周庭义、潘拥军、周记强、潘文先、潘赞军、钟寿春为村民小组成员,周庭义任屯小组长。2006年村民委员会换届,何素英当选为东田村妇代会主任(即妇女主任),潘绍军任村党支书;潘荣军、潘拥军、周记合、潘文先、潘赞军、钟寿春当选为村民小组成员,钟寿春任屯小组长。2012年村民委员会换届,潘玉华当选为东田村妇代会主任,潘冠平、潘荣、潘玉华、韦耀刚、潘赞军、钟寿春当选为村民小组成员,潘冠平任屯小组长、钟寿春任副组长。
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是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村民自治,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是“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十多年来,东田村委会和小东江村民小组在制定和执行村规民约,协助党和政府贯彻落实国家的法律政策,发展多种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维护当地治安,组织村屯建设和乡村文化事业等做了许多工作(祥见第六章村寨建设)。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0 10:41:1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本帖最后由 贝江渔 于 2014-8-10 16:58 编辑

#175#
第三节  党团妇民兵组织
新中国成立以来,东田村(大队)就一直建立有基层党支部,小东江屯设有党小组。注重发展农村积极分子加入党组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党员有:梁应发、梁应合、潘朝凯、梁仁新、潘友兴、韦正华、梁玉英等。支部最年轻的党员是七十年代的梁冠琼,18岁入党。现在党员成分构成,一是在部队入党,二是从团员骨干、生产队干部、村民小组成员、妇女干部和有一定学历文化的回乡知识青年中培养入党。2013年小东江屯有农村党员13人:韦正华、梁玉英、潘善福、周庭义、马亿新、潘绍勋、潘绍军、潘卫平、钟寿春、周记强、潘拥刚、梁巧立、潘海英(注:潘善福、周庭义组织关系从原单位转回村上)。
200538日,融水县县委、四荣乡党委在小东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民办实事捐款村屯建设,共捐资金160480元。
2005627日,四荣乡党委在小东江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4周年纪念活动”。
党员、干部一直是村屯各项工作的组织者和中坚力量,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上级的各项政策,带领各族群众开展生产劳动、村屯建设和社会稳定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还有部分家住村上的党政机关、教育部门等退休的党员和干部,如梁新利、潘勇、周庭深、潘冠源、梁平机等,对家乡经济、文化、法制、基础设施建设等,也在发挥着积极作用。   
共青团的基层组织为团支部。上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初,是东田大队和小东江屯团组织活动的兴盛时期,当时全大队有团员80多名,于是建立了大队团总支部,小东江屯设团分支部。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农科组实验、民兵训练、文体活动以及三线建设等,物质生活虽艰苦,但苦中有乐,思想积极向上。
改革开放以后,许多青年外出务工,农村团的工作渐趋于清静状态。一些活动主要靠上级团委布置,村屯党支部和村民小组协助落实。
“妇女能顶半边天”。妇女组织和妇女活动是一个地方文明、和谐、进步的重要表现。在集体年代的生产队,一般要设妇女队长。每年秋冬后,男人们砍衫木、出木头、放木排,家中农活基本全靠妇女;在历年的大队干部和村委会中,妇女主任是重要的职位;如今的村民小组,也有妇女参与其中。村上妇女组织及活动主要有:搞好生产、计划生育、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禁赌禁毒、自身学习提高、文化娱乐等。如今,寨上妇女组织的构成更加多元,除了本地,外乡外县外省嫁入的不少,在多种文化的交融中,新一代妇女生活更加从容:理顺农林副业操持家务当好家庭主妇,养育孩子照顾老人辅佐丈夫盘算未来日子,劳动创收和文化娱乐两不误。小东江寨的历代妇女凭着勤劳、善良和智慧,在不断改变着家庭和村屯状况,获得称赞。
民兵组织及活动在小东江有较好基础。解放以后,大队设有民兵营,小东江屯设有民兵连,分有基干民兵和武装民兵。六十年代初配有五枝步枪、一挺轻机枪,后增加到十枝步枪。先是七九式,后换三八式;“文革”中,除了步枪、机枪外,还配备有手榴弹;“文革”后期,上交了机枪、手榴弹和三八式步枪,换领回六枝苏联五三式步枪。七十年后期,上交了全部民兵武器。马杰民、周庭刚、蓝贵生、潘善福等曾担任过大队民兵营长,历年民兵骨干还有:梁仁新、潘永和、周庭珍、韦炳新、周庭祥、潘 诚、潘冠彬、梁冠琼等;“文革”后期,韦炳新还参加了县、公社“民兵纠察队”;复员退伍军人在协助民兵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上提供积极帮助。
村上青年积极响应“参军入伍,保家卫国”的号召,历年参军入伍不断,在陆军、海军、武警、炮兵等多兵种服役。其中解放前后老柳北游击队员2人,参加对越反击战2人。至2013年,先后有22人参军入伍。
附表一:小东江历年党员数
     时间
   人数
       时间
  人数
    1954
    3
2002
   12
    1955
    6
20042008
   13
    1998
    12
2009
   11
    1999
    13
20102013
   13

附表二:历任东田大队、村委会党支书、团支书、妇女主任一览表
  姓名
          职务
      任职时间(或年代)
梁仁新
大队党支部书记
19591962
潘朝凯
村党支部书记
19621966
韦正华
大队党支部书记
19721978
潘冠彬
村党支部书记
19871990
马亿新
村党支部书记
19901999
潘绍军
村党支部书记
1998.82011.8
韦正华
大队团支部书记
19641966
黄玉英
大队团支部书记
19661967
梁冠琼
大队团总支书记
19751978
大队团总支书记
19791981
黄玉英
大队妇女主任
19681980
何素英
大队妇女主任
20062012
潘玉华
大队妇女主任
2012

附表三:历年应征入伍基本情况
  姓名
入退伍时间
      服役地
   军衔
周庭隆
19591962
福建厦门
二级士官
潘善福
19601968
融水武警
三级士官
周庭诗
19641968
广西田阳
二级士官
潘友林
19651985
陕西西安
少校军衔
蓝贵生
19661969
北京市
二级士官
潘绍勋
19711976
南海舰队
二级士官
潘冠军
19761979
广东东莞
二级士官
19771989
广东东莞
上尉军衔
潘荣亮
19791981
四川成都
一级士官
潘冠平
19821985
广西凭祥
二级士官
潘卫平
19851990
广州武警
二级士官
张开建
19861989
广州陆军
二级士官
周继强
19881991
广西桂林
二级士官
梁国林
19881990
广西贵港
一级士官
潘国栋
19901992
广州花县
一级士官
潘周军
19941996
湖南郴州
一级士官
周继来
19961998
湖南莱阳
一级士官
潘勇刚
19951997
广西桂林
一级士官
周继超
19982000
山西太原
一级士官
20062008
广东韶关
一级士官
韦树颖
20122014
广东广州
一级士官
2013
广东珠海
一级士官


点评

韦树颖“广州广东”请改正“广州广东”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9 10:43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0 10:41:1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本帖最后由 贝江渔 于 2014-8-5 12:17 编辑

#175#
第五章  生态 旅游资源
第一节  都郎河流域
都郎河发源于元宝山西麓,在四荣乡三江门汇入贝江,全长55公里,流域面积206平方公里。
由于河流湍急,水头落差大,有丰富的水力资源。流域建有甲应电站、荣地电站、都郎电站等梯级水电站。
在源头上游,两条小河在白竹汇合。一条从安太乡的林洞、洞安、培地等村屯流经寨怀到白竹;另一条是元宝山的培秀、小桑、元宝等村屯溪流在整朵汇合后流经白竹(此段河当地叫“黑河”)。至四荣境内,汇入的小溪小河就更多了,从荣塘、荣地、金兰、小东江、都郎、九溪等汇入的小溪小沟小河有二、三十条,其中有荣地的“龙女沟”、小东江的“龙狮沟”、“龙江沟”等。
小东江寨前西南部有一条小河,源头在周治山,流经寨脚汇集星槽沟下到田野风雨桥;风雨桥左上边有个大瀑布,瀑布的源头是一个30余亩的水库,当地叫“天池”,小河叫“龙江沟”;另一条从麻风塘流下来的小河叫“龙狮沟”,流到山脚形成一个约80米高的瀑布,叫“龙狮瀑布”,夏天到此纳凉休闲的人们,大多一个时辰就会离开,那习习凉风和飞腾的水雾呆久会感冒呢。这几条小溪在风雨桥下经过大龙塘——七龙瀑布——小东江旧纸厂(今龙宝峡谷景点接待处)汇入都郎河。
都郎河两岸地势最险峻、风光最秀美的当属“龙宝大峡谷”小东江地域河段:从荣地电站下来,“酒杯塘”——七门塘——下笕塘——古都塘——苗山塘——仙人池——仙人滩——长塘——龙洞——老龙瀑布——失魂崖——断河滩——减肥石——中国地图石——祈福树——芭蕉岭——天台——夹熊峡——龟背石——龙宝石。每处塘、滩、石、崖、洞、瀑,景色各异,令人流连忘返。
龙宝峡谷河段两岸全森林覆盖,有竹海、衫木山、杂木林、桫椤谷、芭蕉沟、藤蔓坡等,水质属县内少有的优质饮用水。河里鱼类有览鱼、石头鱼、同鱼、骨头鱼、跳水鱼、靠石鱼、和鲤、河扁鲤、点秤鱼、大虾小虾、螃蟹等。沿河大小石头坚硬度强,是铁路、公路路基、飞机跑道和房屋地基上佳基石。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0 10:41:1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本帖最后由 贝江渔 于 2014-8-5 12:20 编辑

#175#
第二节  地名
龙宝  龙宝石所坐落的地方,即,都郎河西岸小东江寨地域、龙宝峡谷地势特别险峻、风光最为秀美的一段。这里山高水陡,水头落差大,都郎河水从村东面与金兰村交界处奔流而下,形成五千米大峡谷,有深不见底的河塘,有水流湍急的险滩,有一泻千里的瀑布。河床河岸尽是五颜六色、千奇百怪的卵石、巨石,尤其是经千万年洪水冲击形成的大大小小的石窟,浅的有半米一米深,深的竟达十余米,近岸边的石窟,有的已被洪水击穿。来到此处,人们真正体会什么叫“滴水穿石”。在一处两个并排且相通的石窟中,一石窟里躺着一个约四五百斤重的圆形卵石,这就是远近闻名的“龙宝石”。每年大洪水淹没过宝石上面的石坪,直冲到石窟的龙宝石时,发出推石磨般“骨碌”“骨碌”的碰撞声。这块圆卵石就在石窟里随着水流旋转,就像人们舞龙龙嘴里的宝珠。“龙宝石”和“龙宝峡谷”因此得名,它是小东江龙宝峡谷景区代表景点之一。
龟背石  龙宝石上面不远有一块巨大的自然石坪,长五十多米、宽三十米,面积约一千多平米。解放前,曾有十二堂芦笙聚在石岩坪上吹奏,加上踩堂的姑娘和千余观众,宽敞有余。石面像块巨大的龟背,故得名。
仙人池  龙宝峡谷第一池,白苗语“姐拔麻”,竹排渡过的水塘之意。这里两岸都是悬崖峭壁,只有这一处是小东江去金兰村的唯一通道,过去都是撑竹排过河,现在都郎河水已穿过大山到电站发电了,水流小,过河可以从塘脚的许多大石头上跳过,只有涨水了才用竹排,若遇大洪水,只有望洪叹息。这个大水塘是孩子戏水、大人洗澡游泳的好地方。开发了龙宝大峡谷旅游景区后,也就变成了游客玩水的最佳之处。
落焦  现龙宝峡谷景区接待处往下至龙宝石此段右河岸的山林,都属“落焦”范围。由于地势陡峭,且尚未通公路,原始森林一直得到很好保护。山上杉树、杂木、竹子、藤蔓交杂生长,有不少荆类、藤类、叶类药物,有与恐龙同时代的植物“活化石”桫椤、冷杉,还有许多野生动物。是探险、自然环境保护考察及考古的理想之地。
白基田  爬上小东江寨西南面与上落油屯接壤的山头,会让你豁然开朗,似来到世外桃源。那里有一处很大的凹地,名叫“白基田”。由于树林茂密,山上泉水叮咚、溪流潺潺,于是前辈们不辞劳苦,在凹地处开垦成十余亩的梯田。那里的石头几乎是白基石,开垦农田都是用这些石头砌成,故称“白基田”。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时期,在上级“兴修水利”的号召下,小东江村民挑沙子、抬水泥到山上堵住和抬高出水口,水面将原来修建的白基田淹没,变成了个十余亩的水库,就是今天人们说的“天池”。由于阳光普照、水分充足,“白基田”草木葱郁,杜鹃盛开,杨梅遍地,鸟兽成群,环境幽静,是块尚待开发旅游、休闲、赏花、摘果、钓鱼、野炊、探险之地。
达操  这地名名称由白苗语和汉语各一半组成。“达”白苗语,是宽的地坪的意思;“操”汉语,操练之意。“达操”,即,民兵、成年人操练习武的地坪。此坪在抗日战争时期由当时的荣安乡府组织村民开挖而成,主要用于民兵操练,以随时抵御外来入侵及补充抗日兵源。此地坪就是现在新寨左角下的停车场和农田,部分已用来建房屋。
龙江  在去麻风坛的山脚下,有一条小溪流,溪流两边是稻田,溪流的尽头是一个深水潭,水潭上方尽是陡峭的山壁,山壁形成了一个约四十米高的瀑布,瀑布水是由白基田流下来的。每当太阳照射在瀑布飞溅起的水雾时,在溪流的上空便呈现出一条美丽的彩虹,彩虹直伸到水潭边,这景象苗语说是龙喝水。因此,人们把这条溪流及两边的田段叫做龙江。
瞭望岭  这是新地名,原名叫“背翠”(汉译:下巴岭),属学校背后山梁一带,新地名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当时台湾国民党叫嚣“反攻大陆”,并经常有飞机进入大陆侦察、骚扰,为了战备,小东江民兵连遵循上级命令,在山顶上挖了一个圆形防空机枪战壕(当时民兵连配有一挺轻机枪)。自那以后,这山岭就以瞭望岭之名取而代之。如今,这个名称又逐渐叫得少了。
龙眼坡  又名龙洞坡,位于西面大山梁的落油坡与乌治坡之中的一条山梁,在那里现仍可见一个一米多宽,几米深的洞口,随着季节或天气的变化,洞里会冒出雾气。传说此洞直通贝江(苗语叫龙河)长塘,如果把鸭子丢下洞里,之后会从长塘冒出水面。龙的活动是不给人看见的,而龙河的东岸尽是高山,龙看不到日出,此洞就是龙河之龙出来观日出的洞口。
黑塘  位于大田段脚,两边山岭聚拢的第一个窄口。此塘是主溪流的第一级落差瀑布冲击而形成,早期两边大树成荫,使得水塘阴暗,故而得名。塘中央有块巨石,人可在石上立于水中,巨石下形成一个岩洞。旧时,人们为了不给孩子们到此玩水,编说岩洞中有水猴,水猴会出来把人拖入洞内吸血,以前的孩子们确是很害怕,没大人陪同是不敢在那里游泳的。
太阳坳、土地坳、田头坳、丛坳坳  这是未通公路年代,东、南、西、北进出小东江寨必走的四个山坳,今天仍然存在着它们独特的作用。太阳坳是每天早晨太阳升起的地方,又圆又红的太阳从坳口升起后,才把阳光照到寨上的房屋和田间地头;土地坳(苗语叫“鬼应坳”)树木遮天蔽日、沟壑阴森,坳顶和坳边有三处遗迹:坳上有座旧凉亭,是纸厂李氏出资修建。坳边是个大鱼塘,是钟子华任荣安乡乡长时征用民工开挖修建,安太的元宝等村屯均派有上工任务。还有一处是磨刀石,那曾是周边村屯群众磨刀首选之石,它粗中带细,一般只需磨十来下即锋利无比;田头坳(也叫小东江坳)是今天屯级公路的进出口,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丛坳坳是小东江连接丛坳屯的关隘,如今山道已几乎荒废,传说,民国时,那里是大军、豪绅、匪首埋金藏银的地方,“文革”中,一些村民曾去挖掘,但一无所获。
乌昂漕 乌喂漕 嚼龟漕 甲普漕  白苗译音,这是过去往太阳坳、土地坳、田头坳及纸厂往金兰的必经之漕。这四条漕路都有着它们神秘色彩的故事。以前,这四条漕路古树阴森,少见天日。传说乌昂漕有倒树鬼,乌喂漕有倒树滚石鬼,嚼龟漕有哭叫鬼,甲普漕有蓑衣鬼。就是说,行人无论白天或夜晚,在这四条漕有时会听到树倒下或石头滚的巨大响声、听到一种奇怪的哭喊声或是看见像蓑衣一样的东西飞下来,但随之消失无影无踪,一切照旧。传说归传说,这或许是与自然现象有关,无从考证。但在五十年代胆小的人走过,就会感到背后凉嗖嗖的,毛孔扩张,很是恐怖。
麻风坛  小东江寨对面山腰处大片山林统称“麻风坛”。那里的森林有长短山沟和大小山洞,一直是野兽的天堂。只要对着大山呼喊,就会有悠长的回音。相传,一百多年前,寨上有个十来岁的男孩得了麻风病,当时社会十分落后,交通闭塞,医药条件极差,无医生无药品,只有求助于民间中医,但用了许多草药都无济于事,请了鬼师送鬼也不显灵。为了不让病毒传染他人,那时得麻风病的人被驱出村隔离,到村对面三、四里的山腰居住。眼看那小孩的病情日益加重,频临死亡,他家人就从家里扛去一个大坛子以作灵柩用。为了不让病毒传染给健康人,在那孩子即将休克时就把他装进坛子里安葬。“麻风坛”因此得名,这是个悲伤的地名。回首当年,正是:社会落后灾难多,有病难为得救活,交通闭塞郎中少,多少生灵病魔夺。
如今后辈人知道“麻风坛”名字来历的已很少,多叫“风塘”。那不好听的地名随时光流逝而淡忘也好。
翁当瀑布  “飞流直下三千尺,瀑布挂在青山间”,这是对翁当瀑布陡峭、壮观的形象写照。此瀑布座落在离村一千多米的南面山脚,瀑布从八、九百米高的麻风坛山上一处山沟倾泻而下,先经过几处梯级状石岩,最后一段三、四十米高飞流进底处的水潭。瀑布的下半部分石壁似刀劈而成,笔直、平整;两边岩壁上长满了青苔、野草、灌木和荆棘。干旱期,潺潺的溪水沿着石壁缓缓地流下,发出温柔的水流声。当雨季到来,特别是遇上山洪暴发,那瀑布腾空而起,强大的冲力撞击在石岩上,水花飞溅、水雾腾起,巨大的水柱掀起岩边和水潭周边的草木东摇西摆,“隆隆”的响声震耳欲聋,气势磅礴。
注:“翁当瀑布”名字的来历,一百多年前,一些外地人来到小东江山上开荒种地、养猪养鸡,当菜园的菜不够猪食用时,就到山上采野菜。村南面这瀑布两边有水滋润,各种野菜长势很好。当时就有一中年男子不顾危险,背着背篓沿着瀑布石岩边爬上去踩“猪菜”,不料一只脚踩对青苔一滑,从瀑布半空摔下来身亡。为了警示后人,人们把死者埋在瀑布的水潭边上,并把此瀑布叫作“翁当”,即,“背着背篓而死”的意思。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0 10:41:2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本帖最后由 贝江渔 于 2014-8-5 12:25 编辑

#175#
第三节  节日 民俗 娱乐
节日  小东江的各民族,过去和现在都有自己的节日。由于各民族长期地杂居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模仿,在这方面起了不少的变化,有些民族节日以前时过的,现在没过了;而有些节日以前没有的,现在增加了。今寨中,除了白苗的蓝姓周姓较为特殊以外,各民族共同的节日是春节、二月社、清明节、五月五(端阳节)、八月社、八月十五(中秋节)、重阳节等。除了这些较为共同的节日外,各族也还保留一些传统的节日。如,苗族的六月六、侗族的六月八(吃新禾节),白苗的蓝姓和周姓过的新禾节,不象黑苗和侗族那样固定日子,而是根据糯禾成熟情况,每年看日子过节,这是真正意义的“吃新禾节”,因为过节时有新糯禾供于台面。南宁潘姓和大东江潘姓过七月十三,钟姓杨姓过七月十四……
近些年,春节正月初四,寨上建立了不大不小的“芦笙斗马”节,活动内容主要有芦笙踩堂、斗马、斗鸡、斗鸟及文体游园活动。
风俗  由于多民族,自然有各种习俗,例如,年前舂糍粑,蓝姓农历二十九舂,其他姓三十舂;大年初一祭祀,苗族、侗族将酒肉摆在火塘边;汉族、壮族将酒肉摆在龛台前的桌面上;而祖籍浙江的汉族毛姓,在祭祀的桌子上,除了酒肉外,还要摆上几朵香菌。又如服饰,各民族仍然保持缝制和穿着本民族服装,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常穿民族服装的只有一些老年人,中年和青年男女一般在逢年过节时才穿。
也如节日一样,由于各民族长期地杂居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模仿,风俗也起了一些变化,许多方面逐步趋于一致。如:
竖新屋。竖屋的头一天,在新屋地搭好支撑架,在木工师傅的指导下,按房屋结构将高矮不同的的柱子排好,串上直方和成排架。竖屋事先给师傅看时辰,多数时间选在天亮之前,因此参加竖屋的人必须早早起来在新屋地等待,人少了不行。时辰一到,在师傅的指挥下,人们同时用力将直方串好的排柱竖起,接着有的用竹竿撑,有的用绳子拉,把一排排柱子竖起来,并在排柱与排柱之间用横方连接固定。屋架竖稳后是上梁,这是竖新屋重要的环节。上梁时,天已大亮,寨上很多人都来看热闹。屋梁安好后,燃放鞭炮,主人家在正梁挂放红布或者自织的布块,同时将舅爷老送来的禾把、糍粑、肉块等挂放,表示祝福主人日后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竖屋当天,亲戚朋友都来庆贺,人们挑来禾把、抬着水酒、牵着羊牯、送来酸鱼酸肉镜屏家具等礼品。接着入席,人们说好话贺主家、喝酒喊码唱歌,两天两夜才撤席。
喊酒。如今酒席或芦笙打同年等活动,各民族都喜欢用苗侗族“呀——呜”的喊酒方式,一般要连喊三声。这种形式热烈、粗犷、豪放,让客人不喝想喝、不醉想醉,主家高兴、满意。
守岁。大年三十晚上大人小孩一起守夜。解放前至解放后五、六十年代,守鸡叫迎新年。鸡叫头道,大人在晒栏朝天放火枪,有鞭炮的小孩就点炮,无鞭炮的拿着竹块刮晒栏“啪啪”直响。今有了时钟和电视转播,人们也和城里人一样看春节联欢晚会,12点一过,鞭炮齐响。
年初一。人们一直延续年初一不外出、不扫地、不洗澡(以前还加不梳头)的习俗。不扫地、不洗澡,主要是寄寓新的一年不扫财不洗富,至于不外出,目的是为了家人好好团聚。
迎亲送亲。接亲一般是一男一女或多男多女,接亲人长相要好,男女齐全,年龄在2040岁之间;送亲人数多为双数,一般24人,多的10人、12人,都是未婚青年。
送礼退礼。喜事弄酒,娘舅家来的礼比一般亲戚朋友要重,除了封包,还有米箩、家具、电器等;郎仔来,要挑肉抬酒,甚至牵羊。喜酒散席,对来礼的箩、蓝,要回退猪肉、糖果等。
放排。在小溪小河放单排,一人一单排,不分师徒;到了大河组装成大排后,又宽又长,加上河滩险象重重,就不是那么容易驾驭了,排头由师傅用“排招”领航水路,徒弟用竹篙在后面帮撑。全程徒弟必须勤快、听指挥。在排上的人不能到排头大小便、讲不吉利的话。
帮轻。白苗汉译,帮助减轻负担,轻轻松松出山、入土之意。小东江是个多姓氏多民族的村寨,各民族都有各自的习俗,但对老人过世,送殡出葬却是统一的,但凡有事,男姓村民都主动来帮忙,或由村组负责人指派,谁收礼、谁下厨、谁挖井、谁抬棺等等,无人推辞,特别是抬棺的一帮年轻人,动作迅速,齐心协力,充分体现了有困难共同担当的民族团结优良风气。这习俗很受到外来亲友的赞赏。
娱乐  小东江人民有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吹芦笙、踩堂。芦笙技艺经久不衰,特别是踩堂调飘逸、动听,如今县芦笙协会领衔的大型芦笙活动,其和调、踩堂曲是以小东江芦笙为基调统领各路队伍。吹芦笙和踩堂,是全寨最盛行最隆重的娱乐活动。冬至后和春节期间,除了在寨上吹芦笙外,还要到别的村寨去同欢乐,或是邀请别的村屯芦笙和男女老少来晒芦笙、打同年。到别的村寨赛芦笙只去男人,当夜赛,第二天回。如果被围住打同年,双方同意,需派人亲自通知,男女老少随后前去打芦笙同年。打猪同年住两夜,打牛同年住三夜。
小东江芦笙曾受邀到区内外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如:1982年,梁新辉为广西代表团成员去内蒙古呼和浩特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表演;1985年自治县选派芦笙队赴南宁参加三月三活动,芦笙队由四荣乡小东江寨男子、荣塘村女子组成,潘冠军为领队。
唱歌坐妹。这里素有“饭养身,歌养心”的说法,人们会唱苗歌、侗歌、汉歌(汉歌是贝江腔、六甲腔的山歌和土拐歌),以前还有人会唱白苗歌和壮歌。唱歌的目的除了调节精神生活、解除疲劳外,青年男女还通过歌唱表达相互爱慕的情感,这种形式叫“坐妹”。现在的“坐妹”,除了唱情歌外,还有讲故事、比口才、款聊天、打油茶等,是一种自由自在、气氛活跃的结交朋友的“面试”形式。
看电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看电影是人们高级的文化享受。公社的放映队按相邻线路,逐一到各个村屯放电影。吃了晚饭,露天影场的地坪早就坐满了男女老少。许多青年和小孩觉得不过瘾,第二天晚上又跟着去别的村屯看。后来,大队有自己的放映组,看电影次数更多了,放映员有:梁耀琼、何寿柏、贾忠利。不久,实行收费承包放映,由梁耀琼、梁建琼兄弟承包并在自家屋下围起一个封闭场所放映。八十年代以后,村上开始收视无线电视,电影逐步失去其作用。
打靶。山区飞禽跑兽多,有一杆好猎枪(粉枪)是成年男子的重要追求,也是优秀男人的标志。年里头,寨上的枪手们总要在无行人过往的田段进行打靶比赛。比赛分两项,一是比打远,二是比打准。在三十多米远的前方用田泥做成品碗大小的靶面,看谁打的枪起坑多。“文革”前后,小东江民兵配有十来支步枪,在武装部工作的周庭隆有时春节带回些子弹,民兵青年有机会进行实弹打靶,本地叫“打硬枪”。如今已不允许村民配枪,粉枪、硬枪打靶成为渐渐远去的历史。
文艺演出。群众文艺活动有两次活跃时期:一次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还没有外出打工情况,青年踊跃参加,加上有一批初中高中回乡知识青年的加入和组织,水平得到提高。特别是在七十年代初期,小东江文艺队参加公社和县级调演,均获得好评。拉二胡的杨千平和路兆明兢兢业业,幕前幕后协助。当时有个反映旧社会苦难的节目,梁平机主演双目失明的父亲,周玉芬主演女儿。当布幕拉开,年幼的女儿手牵着年迈的父亲四处流浪,配上二胡曲《江河水》,台下哭声一片。再一次活跃时期是改革开放后的新世纪,尽管许多青年外出务工,留在村上的中年人不甘寂寞和落后,主要以妇女为主体,她们自编自导自演,没有乐器,用歌碟音响代替,独唱、合唱、歌伴舞、芦笙舞、现代舞等,自娱自乐。有时也走出村屯或是邀请别的队伍前来联欢。如2010年,县城芦笙队和妇女同胞应邀前来参加妇女“三八节”联欢活动等。
体育活动。寨上男女青年普遍喜爱打篮球和兵乓球。劳动之余,分男女队或分组比赛。特别是逢年过节或是有外来芦笙,篮球、拔河等比赛是少不了的项目。此外,参与面不大的活动有,羽毛球、排球、跑步、跳绳、健身舞等。
斗马。2000年后,寨上养马户逐渐多了起来,除了用来驮运东西,一些健壮、好斗的公马还用来进行“斗马比赛”。在周庭义等的倡议和带动下,春节初四,小东江屯形成了有自己风格的斗马节活动。
关于融水苗族斗马习俗的起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500多年前,元宝山地区有位苗族部落首领,老来得女,其女年到十六,如花似玉,能歌善舞,引来无数求婚后生,首领反而难以取舍,便将终身大事交由女儿自己定夺。姑娘想出一计:用斗马选择如意郎君。斗马时,牵上来一“姑娘马”,然后众多公马前来争斗,最后胜马的后生得与姑娘大喜完婚。这一形式后来演变成苗民喜爱的斗马娱乐活动。
烧鱼。农户历来都在稻田放养鲤鱼(禾花鱼),每到秋天禾稻收剪季节,人们带着糯米饭和米酒,在田角地头河边烧鱼。烧鱼时用生竹子将鱼夹住,木柴要多,火要旺,把鱼两面慢慢烧黄烤熟,然后配以辣椒、茶辣子、蚂蚁菜、野旱菜、姜蒜盐等。人们手抓糯米饭围坐着吃鱼、喝酒、喊酒,那美味那气氛是城里家里所无法感受得到的。
附表一:全寨及各民族(姓)过的节
    节日名称
   过节的族、姓
    节日名称
  过节的族、姓
春节、元宵节
全寨
农历六月上旬祭庙节
部分村民
正月初四斗马节
全寨及周边村屯
七月十三
南宁、大东江潘姓
农历二月社
部分村民
七月十四
钟、杨姓
清明节
全寨
八月社
部分村民
四月八
全寨
八月十五
全寨
五月五(端午节)
原汉壮族,今全寨
九月初九重阳节
毛姓
六月六(苗族新禾节)
梁、韦、张姓
农历九月新禾节(择日)
蓝、周姓
六月八(侗族新禾节)
荣地潘姓

附表二:历年芦笙头
解放前至五十年代
梁应琪、梁应发、潘兆辉、潘兆荣、潘兆发、周朝贵、周朝寿、潘善安、梁彬、蓝贵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梁应发、潘兆荣、潘兆发、周朝贵、周朝寿、潘善安、周庭耀、梁新甫、潘善文、杨千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潘善安、周庭耀、梁新甫、潘善文、杨千辉、周庭阶、梁新辉、潘冠源、潘冠军、梁建琼
2000年以后
周庭耀、潘冠源、梁建琼、潘冠军、周继强

附表三:历年歌师
苗歌
贾连英、杜世荣、韦忠才
侗歌
梁应发、潘朝凯、陆桥生、杨大华、蓝善才、潘翠莲、蓝翠英、何素英
汉歌(山歌)
梁凤英、蓝翠英、杨千林、马亿新

附表四:历年芦笙往来村屯
除“文化大革命”期间芦笙活动停止外,从解放前、解放后到现在,小东江屯的芦笙活动一直没有中断。或走出去,或请进来,主要集中在本四荣乡及周边的安太乡、怀宝镇、香粉乡等民族村屯,如:加牙、甲棒、甲团、甲昂、东水、喷沟、田头、丛坳、金兰、大盘、盘荣、洞安、下坎、上坎、洋洞、河村、琼江……

更多民俗风俗,参看附录“学术篇”《融水苗族自治县小东江寨民族杂居情况调查》。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0 10:41:2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本帖最后由 贝江渔 于 2014-8-5 12:25 编辑

#175#
第四节  土特产 珍稀动植物
土特产  这里山高林密、气候适宜,物产丰富。土特产有香菇、木耳、竹笋、玉兰片、灵芝、山荔枝、野生猕猴桃、冬桃、山楂、石岩茶、茶油、糯米、名贵药材;竹林鸡、清水鸭、禾花鱼、都郎河水鱼、金龟、石凳拐等。
香菇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等。此外还有矿质、维生素、抗生素等。生香菇味道鲜美,干香菇美味飘香,是宴席上佳肴。小东江菌木丰富,村民在自留山林中把一些老的树木伐倒或是那些自然倒下的树木,两、三年后木质逐渐腐朽了,菌丝就开始生长,这就是野生香菇,深受人们喜爱。同时,不少村民还用人工栽培技术种植香菇,可多次采收,产量高,收效好。
蕨菜是一种可供食用的野生真蕨,主要有水蕨、甜蕨和苦蕨,不仅含有人体所必须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而且植物纤维更为丰富,具有保健作用,亦菜亦药。其多生长在森林边缘和山坡阴湿地方。
竹笋有冬笋、春笋、棚竹笋、金竹笋、楩笋、重阳笋、大头竹笋、甜笋、苦笋等,可煮、蒸、炒、炖、烧多种吃法,是山中绿色清淡食物,可去肠胃油腻。煮后晒干的竹笋还可加工成“玉兰片”,是大鱼大肉之后可口的素菜佳肴。
珍稀动物  解放前至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经常有老虎、熊巴、豹子、麂子等出没山上。如今还有黄猄、野猪、穿山甲、果子狸、黄鼠狼、楠蛇、眼镜王蛇;大点的飞禽有锦鸡、老鹰、猫头鹰、白鹭鸟、八月鸟等。小形鸟类更多。
珍稀植物  如今,珍稀植物仍然有称为“活化石”的桫椤、冷杉、罗汉松以及油杉、老鼠杉、棉木、梨木、红椎树、楠木、野芭蕉、杜鹃花等。
桫椤是一种与恐龙同时代的珍稀植物,适宜生长在古树老藤下和阴湿的林间、小溪、山谷中,高的有8米以上,多为23米,叶子三回羽状,形似孔雀开屏。
油杉、老鼠杉木质坚硬细密,是打造家具的高级材料。
棉木、梨木、红椎树、楠木同样木质坚硬细密,是做扁担、锄头把、铲柄等的上等木料。
杜鹃花又叫映山红,河畔、山上都有,盛开之时,漫山遍野、火红一片。特别是白基田的“天池”四周,更是红花烂漫。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0 10:41:2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本帖最后由 贝江渔 于 2014-8-5 12:26 编辑

#175#
第五节  龙宝峡谷旅游
依托“水水山山明明秀秀,秀秀明明山山水水”的自然风光,2008年,开发“广西融水四荣小东江龙宝峡谷自然风景旅游村”。创办之初,大力宣传发动,组织相关会议,许多村民都意识到充分利用本地秀美风光开发旅游的前景,既可以为当前增加群众经济收入带来新路子,又能提升小东江对外的知名度,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基础,同时为子孙后代开创一份基业。
几年来,景点建设得到上级党委、政府以及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村民积极性越来越高,景区初具规模。2010年,小东江寨被评为“柳州市十大美丽乡村”;2011年,景区被自治区旅游局评为“广西三星级农家乐旅游景点”。目前景区各种证照齐全,固定资产增值已达五百万元,软硬件设施不断完善,接待能力不断提升。
附:龙宝大峡谷景区简介
融水苗族自治县四荣乡东田村小东江屯地处元宝山南麓,海拔600多米,依山傍水、环境幽雅,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旅游开发前景广阔。龙宝大峡谷自然风景旅游村距自治区首府南宁386多公里,距国际旅游名城桂林212公里,距广西最大工业城市柳州市148公里。县城到龙宝大峡谷自然风景旅游景区的42公里,交通便利。
龙宝大峡谷里有千亩原始杉木林、万顷连绵起伏的竹海,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是个优质的天然氧吧和旅游度假的好地方。这里自然风光秀丽,景色迷人,贝江支流都郎河从这里穿流而过。峡谷两岸有鬼斧神雕的奇石,原始奇特的地貌保持完好。景区内的主要景点有:险峻的上峡谷,奇特的下峡谷,害羞的七龙瀑布,雄壮的老龙瀑布,高大的龙狮瀑布,咆哮的长滩,游泳天堂仙人池,符合比例的崖石版中国地图,下雨干涸、干旱冒水的龙洞,与恐龙同时代至今仍枝繁叶茂的桫椤谷, 元宝山地区最大的原始野生芭蕉岭,河水突然全部消失的断河滩,能保佑平安的夹熊峡,已有百年历史的祈福树,面积有一个小足球场大小的龙宝芦笙石坪,有缘人能转动无缘人转不动的龙宝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电影《望乡》的拍摄地等十多处景点。还可以参加神秘的竖岩活动。晚会节目丰富,有芦笙踩堂舞、苗族木鼓舞、侗族板凳舞、舂米舞等,以及惊险刺激的上刀山下火海……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0 10:41:2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本帖最后由 贝江渔 于 2014-8-6 12:07 编辑

#175#

第六章  村寨建设
小水电  解放前和解放后的五十年代,小东江群众夜间照明主要靠松稿竹稿和煤油灯。五十年代干部群众就有了开发水电的想法,“搂上楼下,电灯电话”是群众对新社会美好的愿望。1963年,村党支书潘朝凯到县城请来融水镇人余家仁作技术指导,勘察水的流量、水坝、机房等。群众积极投工投劳,挑沙石、抬电杆,苦干一年,终于在竹纸厂一带建成了一座小型水力发电站。小电站能发出10千瓦的电量,在当时还没有电器、加工厂等用途,供应全寨照明足够。
电工管理员以梁平章为主,他曾参加在中寨乡东水村举办的农村电工班培训。回来后他又培训了周庭刚、潘克安、梁新华等人,技术管理得到保障。此电站默默奉献整十年,1973年接通都郎水电站的电后才停用。
广播  小电站发电后,除了照明外,另一重要用途是安装有线广播,广播机房和喇叭设在时任大队干部的梁应合家中。当广播播放时,全寨沸腾起来,小溪边的石头和树兜底坐满了男女老少,人们边听广播边谈笑着。后来各家各户还接通了家用广播,一个四方形的喇叭小箱子挂在家中。当时广播的形式和内容主要是,接收播放党中央新闻、指示和政策,播放革命歌曲和广播有关本村生产劳动的事情。《唱支山歌给党听》和《社会主义好》两支歌是每天必播放的,村民们听在耳里,唱在嘴边,记在心中。至今,老一辈村民还经常唱起。
小水电有故障的时候,电器广播由人工广播筒代替。有两个地点是人喊广播筒的最佳位置,一处是学校坡脚的韦正发家,他的晒栏做两层,居高且空旷;一处是六月庙过来的坡地。喊话时广播筒稍微抬起,先朝老寨喊,再朝学校这边新村喊,每个方向喊三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更不能中断,红卫兵、红小兵们经常“占领”广播阵地,拿广播筒背毛主席语录和老三篇,喊打倒牛鬼蛇神,有时晚上闹得鸡猫狗都跟着叫了起来。
如今这两样广播都已成为历史,由更先进的功放音响和高音喇叭所取代,设备安放在小学校楼上,村屯大小事情、特别是上级的重要通知以及新农村建设之事,由村民委干部、村民小组长及时广播,家喻户晓。
公路 在未通公路的年代,小东江群众出村寨需四面爬山过坳出行。
1966年,江安公路(四荣江门至安太)动工。这条公路从四荣三江门沿都郎河西岸测量修建,途经路家寨、尖岭、李家坪、卜问、大伞、都郎、均匀、小东江、丛坳、归秀、甲昂等村屯,直通安太乡,是条很方便群众的路。不久,“文化大革命”运动席卷全国,自治县县长梁彬(四荣小东江人)被打成“走资派”,这条新开的公路由于经过小东江,被造反派说是“梁彬路”,工程被迫停止。
1975年,田洞公路(田头口至洞头)开工。小东江地域有成片杉木、杂木和竹子,在县林业局的扶持下,1976年立项田头坳至小东江寨屯级林道,长2公里。由村民自己测量和施工,测量人员主要有周庭祥、潘利辉、周庭义、梁冠琼、陆青等。林道开挖先从新村寨头土方一段开始。白天生产队要生产劳动,大多是晚上动工,男女老少齐上阵,人山人海、火光一片,但靠撮箕锄头工效很低。不久,在公社革委韦仁福主任的建议下,本村在外干部周庭隆为家乡着想,多次跑柳州和南宁相关部门寻求扶持,最后通过当时柳州军分区彭政委搭桥牵线,得到柳州铁路局的支持,以“支农”名义派一台推土机前来支援,后钟海青前去联系又派来一台。按协议,当时每台推土机每小时收费12元,小东江生产队另砍300立方“困山材”杉木给柳铁运回使用。推土机来后,各生产队抽人组成修路专业队,全程施工主要由梁平治负责,财务由钟海青负责。林道修通后,交通得到改变,方便竹木外运和群众出行。
2010年,在县人民政府关心下,县扶贫办投资16万元,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捐款1.17万元对3.7公里的屯级公路进行拓宽施工;2012年县人民政府又升级改建为水泥公路。至此,这条村屯公路告别泥土黄尘的历史。
20136月,龙宝峡谷段公路动工。今后,小东江寨及龙宝峡谷景区将经田塘、都郎直通香粉,连接元宝山景区和雨卜景区,以元宝山为中心的周边各景点将连为一体。
滚水坝  2012年县发改局援建水碓沟、小龙塘两个滚水坝工程。
饮水工程  由县委统战部、县宗教局引进的卫生饮水工程,2005年项目由ccl捐资128.5万元动工兴建,县信用联社捐水泥10吨,县水利局捐资1.1万元和水泥6吨。
200538日,融水县委、四荣乡党委在小东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民办实事捐款饮水工程等建设,捐献如下:
统战部100000元,卫生局16500元,计生局500元,宣传部300元,   
教育局8700元,水利局500元,科技局6200元,农业局700元,基层办200元,交通局15000元,劳动局500元,财政局500元,林业局500元,     计划局500元,人民医院800元,扶贫办980元,组织部300元,畜牧水产局500元,纪委监察局300元,四荣乡人民政府1000元,县信用联社水泥10吨,建设局水泥10吨。
民房改建  村民一直都是住吊脚木楼,楼底关猪牛、堆放杂物,第二层煮吃和住人,稍高的有第三层,可作储藏粮食等用途。由于木质结构,而且多数是用木皮盖房顶,防火条件差,解放初曾发生过大的火灾,损失惨重。后大小火险不断。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七、八家住户在公路沿线率先进行房屋改建。当时,把木房买掉一般就可以起两层砖混结构的平顶房,房顶可用来晒谷子。如今,结构更为完善的砖混房屋在屯上已随处可见。
沼气池  2000年以后,按上级要求,有条件的农户在各自房前屋后及猪牛栏边建造沼气池,由政府资金扶助并选派技术人员施工。至2013年建沼气池120户,占总户数75﹪。此项目起到“少砍伐、节电能、增肥料”的作用。改燃节柴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全屯建改燃节柴灶150户,占总户数93.8﹪。
巷道硬化  由县“一事一议”项目资金11.2万元及县经贸局捐水泥20吨、县建设局捐水泥10吨建设。
消防工程  由国家投入资金,群众投工投劳建设。消防水管贯穿大村小寨,对防火起着极大作用。
凉亭  ⑴土地坳上有座旧凉亭,是解放前纸厂李氏出资修建。⑵小东江坳候车亭是1999年村民小组组织修建。
景区建设  龙宝大峡谷景区挂牌后,县扶贫办扶助从寨脚至景区460米的泥土路改建为水泥公路;县地税局予以免征税三年;县旅游局资助价值为25000元的床上用品;县发改局拨款40万元给27户农民易地搬迁到景区周边居住,并帮助景区建一个容纳60吨的大水池和架接水管,硬化1100米景区道路和水对沟、小龙塘两个滚水坝工程建设;县民族局投资40万元建造极具特色的小东江苗寨大门、芦笙坪及民族商品展示厅;四荣乡人民政府扶持消防水管800米、11个厕改工程建设、制作景区景点介绍栏目及旅游安全提示等。
桥梁 ⑴在村民小组的组织和带领下,2007年集资修建机耕桥工程;⑵201011月自治区第二批财政扶贫资金17万元建成落焦上来的公路桥。
附:功德碑记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造福子孙后代,屯委讨论决定重建机耕桥,各界人士踊跃捐款,全体村民积极集资投劳,使机耕桥顺利完工。为弘扬无私奉献精神,特刻石铭记。
捐款投工芳名如下:
二千三百二十元:杨大荣先生                     
一百元:周庭深、潘善福、潘 勇、梁冠琼
六十元:梁柯琼  五十五元:周记东
五十元:梁柯敬、钟海福、钟海平、梁平先、毛加强、潘冠源、潘荣光、梁平刚、周庭义、潘冠锋、潘冠良、梁新文、周继  另投工五天 潘绍军  三天 潘卫平
四十元:兰贵生、戈文新、潘卫松、兰林、梁忠民、毛志新  另投工五天   三天 潘显辉、潘水仁、梁图琼
三十元:梁平坚、梁照琼、周继迎、张开良、潘国栋  另投工三天 韦耀刚、梁建琼、梁玉英、二天
        周庭辉
二十五元:梁政、杨彦兰、何玉芬、杨杨、梁松萍、杨天海、杨天勇、梁东明  另投工三天 马亿青
二十元:陆 青、潘冠岳、钟寿明、贾连英、潘社生、潘冠清、潘敏军、梁松炎、周继合、周启智、梁贵强、潘云方、梁志鹏、潘立夏、潘瑜霞、杨培忠、毛加球  另投工七天 潘荣军、六天
        钟寿春  五天 潘利辉、潘冠平、潘绍明、潘绍勋、黄玉英、梁军民、潘文先、周庭佳、马亿新、潘战军、李换清、杨千荣、潘彦强、张开伦  四天 潘青源、周继超、周继新、潘拥军、潘绍平、潘社养、潘社佑、梁 雨、陆 海、陆 兵、周庭亮、周继堂、潘云亮、潘永和、潘素林、韦炳新、潘文超、潘文刚、潘 岳、周继来、周继谋、周庭祥、周继钦、梁柯昔、梁柯立、梁柯日、潘秋云、梁国林、梁国夫、梁庆成、梁东升、马亿彬、潘仲军、韦贵生、黄树高、钟寿辉、钟寿强、杨培生、吴社生  三天 潘冠雄、潘汉松、潘冠林、潘汉林、
周继林、周玉琴、周继松、周继先、周继聪、钟长韦、钟长林、何素英、潘社明、韦红清、周继明、杜世荣、梁贵明、梁 林、周继源、梁柯生、梁柯越、梁海青、马杰清、马剑青、马杰林、韦正发、何桂花、潘素兰、潘永生、潘晓明、潘晓军、梁新华、毛加兵、钟长有、潘卫琪、潘彦球、潘锦兰、兰翠英、毛加良、毛加珍、周继福、杨连花、张开建
二天 潘冠强、周继兵、潘玉华、潘周荣、何新连、兰江波、韦炳付、毛加义、潘周军
一天 潘玉莲、潘云冲
仅投工 五天 杨千林  四天 潘妹云、杨彦福  二天 马杰民、梁仁申
                                                    小东江屯村民小组
                                                 00七年十二月三十日立
  图书室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小学校设有图书室,供村民阅览,管理员有梁平章等,图书来源主要是上级文化部门配送,有500来册,内容包括农村实用类、科学类、文学类、历史类和部分连环画。“文革”期间搬到梁平章家堆放,后散失。八十年代以后,图书室是学校自办和管理,供师生阅读。“两基”攻坚期间,图书按山区学校三类标准配备。2005年县文体局赠图书360册。
电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于是开始追求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1990年,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落户戈文星家,之后二、三年内,黑白电视机遍及各家各户。1998年第一台12英寸彩色电视机在梁柯忠家中启用。至2000年,又有几台彩电进入梁平坚、梁柯琼、梁平刚等家中。2005年以后,全屯的黑白电视机几乎全换成彩色电视机。不久,高科技的液晶彩电来到农家,至2013上半年,粗略统计,寨上液晶电视有近60台。随着“村村通”远程接收工程的实施和开通,多频道选看电视,已成为村民劳动之后的重要生活、休闲方式,也是男女老少了解外面世界的主要渠道。
通讯  解放初期至八十年代末,有线电话是手摇式,直摇通公社邮电所总机,再由总机摇给通话的地方。同一条线路附近的,可直摇几长几短区分要摇的村的电话。2002年安装了有线数字电话,可直拨县内外。
1995年以后,在外工作的戈文新、梁新文、梁冠琼等将对讲机、扩机这些现代通讯工具带到村上,人们对无线通讯开始有些了解。2003年梁平刚等在村上率先用上手机。2006年村上百分之三十的人用上手机,至2010年,成年人达到人手一部。手机给人们带来不管远近通话的便利和快乐,同时遇到危急时还能呼救,利用手机解除危险的事例不少。如今,一些年轻人的手机又回归大块版,且具有上网和高清晰拍照多功能。
附:曾经的扩机号
    周记东:1270580119        周记福:1270527938
梁柯忠:1270527986        梁柯敬:959619731950
网络  电脑网络是目前最便捷的知识和娱乐容量大的高科技浏览和联络方式,是有文化群体特别是年轻人的最爱。至20133月,村上接通网络的有毛志坤、梁平刚、梁柯琼、韦耀刚、梁平坚、戈文新、梁建琼等。目前不能大面积普及的主要原因,一是收费贵,许多家庭承受不了;二是远离县城乡镇,有接收问题服务跟不上。
旅游休闲农家乐和传统村落建设  2012122日,自治县六十大庆时,区、市、县、乡四级领导亲临慰问,对小东江的建设发展十分重视,上级政府及旅游部门确定把小东江屯全面打造成农家乐旅游休闲村。2013年小东江屯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是年7月,拨款开始装修农家房屋,突出苗族风貌,改造村屯环境,修建文化长廊等。一个崭新的民族民俗村落将呈现。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0 10:41:3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本帖最后由 贝江渔 于 2014-8-6 12:14 编辑

#175#
第七章  学校 教育
一、学校基本情况
民国时,小东江办有私塾,先生是肖已山,融县人。后荣安、四安乡设有国民基础小学。
解放后,小东江学校一直为公立学校,设有初小、高小。如今的学校建在新村田段上面,地址为旧乡公所。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末,校舍是一栋两层三空六间的古式盖瓦木楼,总面积约150平米。六十年代初,由于学生多,校舍不够用,从纸厂拆搬李康裕的旧房子改为教学楼,增加校舍。年长日久,木楼渐变危房,1992年全屯群众自力更生,将危楼推倒重建,建成一栋两层钢混结构教学楼。2012年上级拨款再装修和加固。
最先到此校任教的外地教师是郭志老师,武宣县人。1954年,他响应“支援山区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事业”的号召,拖儿带妻落户小东江。接着,有林大松、江超顺等先后到此任教(详见教师调动表)。
19601997年,此校一直是完小,保持一至六年级班级。学生来源除了本屯外,周边荣塘村甲昂屯,荣地村归秀、丛坳屯,东田村田头、上落油屯的中高年级学生也都前来就读,学生数保持在100150人,教师少则5人,多则10人。
1998年后,生源减少,教师随之减少。2000年至2012年,只有一个老师一个低年级班10多个学生,这个教师是梁孟琼老师。
二、教育
1、教学
教学内容:19541966年,小学使用全国统编的“四.二”制的教材,四年初小,二年高小。1958年语文教材注上汉语拼音。19621965年,小学采用区编教材,开设:语文、数学、唱歌、美术、体育、劳动和农业常识。1966年后的“文革”期间,曾一度使用区编五年一贯制教材,并以毛主席语录和“老三篇”为语文主要教材,音乐课也主要唱语录歌。“文革”后恢复六年制教材,教学内容和秩序趋于稳定。
教学形式和方法:⑴根据年级和学生人数,部分学年开设复式班及复式教学;⑵根据山区实际,低、中年级多采用“双语”甚至“三语”教学:普通话、桂柳话、白苗语并用;⑶教师坚持自学提高和外出学习,参加各种教学教研活动,运用启发式教学。
教学质量:小东江小学历来重视学校管理和教学质量。五、六十年代高小升初中升学率达65﹪以上;七、八十年代教学质量稳步上升。九十年代九二届学生考取乡民族班人数达90﹪,名列全乡第一,获得县级教学质量优胜集体奖。2009年梁孟琼老师获得县级教学质量个人优胜奖。
多年来,从这所小学毕业的学生,或升初中、高中、大学,或参军入伍,或运用学到的文化知识在社会各行各业谋生、工作、生活。
2、办夜校
夜校是村民学习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艰苦的年代,但也是最活跃的年代。这里的夜校办得轰轰烈烈,村民们白天劳动,晚上学习。杨大华等在五十年代曾担任过夜校班教师。尽管劳累,但人们渴求知识,学习文化的热情很高,吃过晚饭,三五成群,提着油灯、带着纸笔、哼着小调赶去上夜校。经过一段时间苦学,村民们尝到了学文化的甜头:会写自己的名字、识字不断增多、开始会些加减法、会算数、能看书读报。村民们高兴地用山歌唱到:“没有文化像眼瞎,走路到处碰壁巴。夜校识字会算数,眼前有盏明亮灯。”
3、扫盲教育
时任中国总理李鹏向全世界宣布:二十世纪末,中国要扫除青壮年文盲。八十年代开始,小东江学校和教师身兼两职:白天全日制小学教学,晚上进行扫盲教育。1545周岁、未达到小学三年级以上文化程度的村民均为扫盲对象。小学老师们在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条件下,窜村进户登记、苦口婆心动员、艰苦耐心教学,学员基本脱盲——能认2500个字,能读短文、报纸,能写简单应用文。
4、教育附加
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国家经济暂时困难,教育经费有限。当时采取“三个一点”的集资办学形式,凡是在读生的家庭,按人口计算,每人每学年30元;领财政工资的干部职工和教师,按工资总额的0.5﹪缴纳。2009年正式取消农村教育费附加。
5、“普九”、“两基”攻坚
“普九”,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村屯干部、教师与任务捆绑,责任到人:一是在校学生不流动,二是将辍学的学生动员回来上课,三是各项工作要达标。1995年,四荣乡通过县级“普九”评估验收;2005年,全县通过市级“普九”评估验收;20062007年,全县先后通过自治区级和国家级“两基”评估验收。
6、营养改善计划
2009年,县、市开始对农村小学生实施免费午餐工作,每生每天补助2元。2012年将学生“免费午餐”改为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由国家财政发放,每生每天补助3元。此外,还实行对寄宿生生活困难补助政策,小学生每年补助1000元,中学生1250元。
7、恢复高考
“文革”结束后,恢复全国高考制度。1977年秋,小东江回乡知识青年梁平先、梁平刚、梁耀琼、梁冠琼、梁院、毛加明等报名参加首届全国高考,有5人上了大中专分数线,4人当年圆了读书梦,其考取率之高,在当时当地算是奇迹(当时中专中师毕业均有工作分配)。之后,历年考取大中专院校不断。
三、各学历层次统计
附表一:本科以上学历(研究生1,本科生13,解放前学历4
序号
姓名
性别
民族
毕业学校
1
梁雪峰
复旦大学
1
梁照琼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
2
梁晓犁
广西艺术学院
3
梁小天
广西师范学院
4
梁锦春
广西师范学院
5
梁魏译
广西大学法学院
6
梁早立
广西艺术学院
7
钟洪强
广西民族学院
8
钟华
国家法官学院
9
钟源源
广西财经学院
10
钟孟恬
江西财经大学
11
潘孟贤
广西右江医学院
12
潘瑜洁
云南师范大学
13
杨扬
广西科技大学
1
梁应保
广西桂岭师范
2
梁平正
广西桂岭师范
3
杨大荣
广西桂岭师范
4
潘翠云
广西桂岭师范

附表二:大专学历(51人)
序号
姓名
性别
民族
毕业学校
1
梁汝春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
2
梁放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
3
潘勇
广西大学
4
潘拥宁
广西城市职业学院
5
潘宇
哈尔滨金融管理学院
6
梁柯春
广西柳州师专
7
梁宜民
广西建筑工程设计学院
8
梁彬
中南民族学院(武汉)
9
梁清
广西医学院
10
梁柯雷
广西工学院
11
梁平先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
12
梁柯林
广西民族学院
13
梁新文
广西林校
14
梁迎芳
广西柳州师范专科学校
15
梁苗
广西柳州师范专科学校
16
梁美花
融水卫校
17
梁柯忠
广西医学院
18
梁柯敬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19
梁迎春
广西大学
20
梁巧黎
广西师范学院
21
梁海娜
广西大学技术教育学院
22
梁菊丹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23
梁松炎
广西柳州财经学校
24
梁晨
广西火力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25
梁志鸥
广西南宁市师范学院
26
梁小岛
广西财经学院
27
潘双
(大专在读)
28
马宗玲
29
潘妮
(大专在读)
30
周继东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
31
黎凌秋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32
周记松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33
周记来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34
周记超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35
戈晓丽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36
戈晓芳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37
梁霜玉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38
潘冠源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函授)
39
潘善铭
广西师范学院(函授)
40
钟海平
北京财贸金融函授学院
41
钟琳琳
中南民族学院
42
陆青
桂林陆军学校
43
毛加明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44
杨桂梅
广西医科大学自考大专
45
潘玉姣
广西技术学院(函授)
46
潘敏军
宜州师专
47
贺宁
南京市美术学院
48
潘孟寒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49
潘锐
广西电大旅游管理
50
毛志远
武汉江汉大学继教学院
51
张源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在读)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0 10:41:3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本帖最后由 贝江渔 于 2014-8-8 11:59 编辑

#175#
附表三:中师中专学历(28人)
序号
姓名
性别
民族
毕业学校
1
梁新利
中南民族学院(武汉)
2
梁平章
柳州机电学校
3
梁平机
融水县师范
4
梁平刚
柳州地区民族师范(雒容)
5
梁平坚
融水县师范
6
梁新辉
融水县师范
7
梁孟琼
融水县师范
8
梁绍琼
融水县师范
9
梁冠琼
柳州地区民族师范(雒容)
10
梁雨
融水县师范
11
梁巧玲
广西艺术学院
12
梁建琼
融水县师范
13
潘荣光
柳州林校
14
潘卫群
融水卫校
15
潘晓仙
融水县师范
16
潘慧春
柳州林校
17
钟寿强
柳州技工学校
18
杨天贵
融水卫校
19
杨元元
广西第一技工学校
20
杨继玲
21
蓝贵友
武汉华南党校
22
潘翠娥
桂林民族师范
23
潘冠忠
广西供销学校融水分校
24
潘玉葵
广西供销学校融水分校
25
潘登
柳州地区技工学校
26
潘年
柳州市第一职校
27
毛志志
柳州供销学校
28
毛志杰
柳州电子技工学校

附表四:高中学历(28人)
序号
姓名
性别
民族
毕业学校
1
潘善福
融水中学
2
潘冠彬
和睦共大
3
钟水英
融水中学
4
梁耀琼
融水中学
5
潘绍平
四荣中学
6
梁院
融水中学
7
潘冠军
融水中学
8
潘绍军
融水中学
9
蓝林
融水中学
10
梁秋苗
融水中学
11
梁柯生
融水中学
12
梁东明
融水中学
13
张开明
融水县二中
14
梁柯垒
融水中学
15
梁志鹏
融水中学
16
潘婵
融水中学
17
梁良
四荣丛坳中学
18
梁柯琼
四荣丛坳中学
19
梁东召
四荣丛坳中学
20
梁彩玉
四荣丛坳中学
21
梁美玲
四荣丛坳中学
22
潘冠平
四荣丛坳中学
23
潘社娥
四荣丛坳中学
24
潘乔英
四荣丛坳中学
25
韦贵生
四荣丛坳中学
26
梁池欢
融水中学(在读)
27
陆丹丹
融水中学(在读)
28
张贤尉
融水中学(在读)


QQ图片20140808115748.jpg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登录

QQ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扫码下载“融水好门户”手机APP

扫码关注“融水好门户”微信公众号

关于融好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站务帮助 | 小黑屋|手机客户端


站务联系: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广告合作: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编辑1: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编辑2: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桂公网安备 45022502000002号   |   工信部备案号:桂ICP备18009806号-3   |   国际联网备案号:4502020202005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