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水好门户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QQ登录

搜索
查看: 14303|回复: 51

大苗山一个少有的村落(之二)(已更新)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20 10:4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广东

本帖最后由 贝江渔 于 2015-11-8 17:12 编辑

2013年初,“正月初二《小东江自然村志》编纂工作启动”的信息挂上融好网,得到社会各界及亲朋好友的关注,并有不少“期待”的跟帖。现将书稿分三期刊发,欢迎阅读和指导。
说明:“之一”为本志首尾内容;“之二”为主体章节内容;“之三”为各章节照片。
[url=大苗山一个少有的村落(一) http://www.rshao.com/forum.php?m ... =68812&fromuid=5592 (出处: 融水好门户)]
[url=大苗山一个少有的村落《小东江自然村志》之三(2015-11-8已更新) http://www.rshao.com/forum.php?m ... =87195&fromuid=5592 (出处: 融水好门户)]

QQ图片20140720103450.jpg

点评

8月5、8、9日从11楼更新到32楼,之二完!欢迎阅读指导!  发表于 2014-8-9 10:19

 楼主| 发表于 2014-7-20 10:40:4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本帖最后由 贝江渔 于 2014-7-20 10:50 编辑

  
凡例                                                         
                                                            
概述                                                         
第一章  环境 沿革 建制                                        
第二章  土地 人口 民族 语言                                    
第三章  产业                                                  
第一节  农业                                              
第二节  林业                                               
第三节  副业                                               
第四节  纸厂                                               
第五节  农具机具                                          
第四章  基层组织                                               
第一节  生产队                                             
第二节  村民自治                                          
第三节  党团妇民兵组织                                    
第五章 生态 旅游资源                                          
第一节  都郎河流域                                         
第二节  地名                                               
第三节  节日 民俗娱乐                                     
第四节  土特产 珍稀动植物                                 
第五节  龙宝大峡谷旅游                                    
第六章  村寨建设                                               
第七章  学校教育                                               
第八章  医疗卫生                                              
第九章  族谱                                                   
第一节  蓝姓                                               
第二节  周姓                                               
第三节  马姓                                               
第四节  韦姓                                               
韦姓(一)                                            
韦姓(二)                                             
第五节  毛姓                                               
第六节  张姓                                               
第七节  陆姓                                               
第八节  吴姓                                               
第九节  杨姓                                               
杨姓(一)                                             
杨姓(二)                                            
十节  钟姓                                               
钟姓(一)                                             
钟姓(二)                                             
第十一节  梁姓                                             
梁姓(一)                                             
梁姓(二)                                             
第十二节  潘姓                                             
潘姓(一)                                             
潘姓(二)                                             
潘姓(三)                                             
潘姓(四)                                             
潘姓(五)                                             
潘姓(六)                                             
潘姓(七)                                             
十三节  李姓                                             
第十四节  戈姓                                             
第十五节  其他姓                                          
第十章  轶闻趣事                                               
第一节  轶闻趣事                                          
第二节  民间传说                                          
第十一章  人物传略                                             
第一节  长寿老人                                          
第二节 人物传略                                           
大事记                                                         
附录:                                                        
资料篇                                                   
1.给小东江屯干部群众的一封信                              
2.《小东江自然村志》编撰筹备工作                           
3.组织春节合影的通知                                       
4.修建机耕桥募捐书                                         
5.刘介其人                                                
6.龙宝大峡谷旅游点的创办                                   
7.民族之窗                                                
8.光绪年间、民国时期资料                                   
学术篇                                                   
1.融水苗族自治县小东江寨民族杂居情况调查                  
2.古老的民族                                               
3.侗族哆耶                                                
4.小东江芦笙及其和调、踩堂曲                              
5.讨百家米和吃百家饭                                       
6.苗族民间文学与习俗文化                                   
文学篇                                                   
1.美丽乡村我的家                                          
2.庆老家水泥公路通车                                       
3.畲话,我的母语                                          
4.母亲的苗歌情结                                          
5.一个达配倚着竹楼                                         
6.情深在故乡                                               
7.进城                                                   
8.拉厢之歌                                                
9.用自己的方式去爱                                         
后记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0 10:40:4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本帖最后由 贝江渔 于 2014-7-20 11:13 编辑

第一章  环境 沿革 建制
       小东江是融水苗族自治县四荣乡东田村的一个自然屯,地处元宝山脚下的都郎河畔,距离县城42公里。
       寨子的历史只有三百年时间。这里原先只有上兰人的几个牛棚,最早是蓝姓和周姓人家到此地居住,开创了小东江寨的历史。后来有杨、梁、潘、毛、张、陆、徐、粟等姓逃荒、躲难、迁徙、做小买卖等到此处,觉得是块生存、生活的好地方,陆续定居下来。早先在四周多处分散居住,后来为了防野兽、过路匪的袭扰和聚集人气,聚拢到如今的老寨成了寨子。
        “小东江”这一寨名何时用于官方和文书,不得而知。有说是寨子的东南山脚有条急湍的小河——小东江,寨子就以它为名。但寨上及周边村屯几种少数民族语言不叫“小东江”,白苗语叫“钢龟”,苗话叫“芬咖”,侗话叫“宫咖”。这三种语言翻译成汉语,都是“星星闪亮的地方”或“星星寨”的意思。从寨名原意来看,当地先民和过往此地的人都把这里看着是和谐、包容、闪光之地。
         它地处元宝山脚下的都郎河畔,东靠香粉乡九都村,南连大伞屯,西与上落油、田头、东水接壤,北与丛坳屯和金兰村毗邻。在东田村七个自然屯中,是户数、人口、面积最大的屯。
        寨子四面环山,坐北朝南,地势前低后高,房屋互不遮挡,视野宽远。村前是联片农田耕地,四周是茂密山林竹海,一座大山丘像个大元宝静卧在村脚左侧。这里气候温和偏冷,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19度左右。如今,以小溪为界,全屯又自然分成老寨和新村两大部分,160多户不规则散落其中。不知是地理造就,还是历史巧合,如今,爬上西南方向的白基田山坡俯视,全屯房屋布局呈“火”字形状。火,燃烧、光亮,寓意火红兴旺。
        小东江在清朝道光十一年(1831年)属贝江团;民国元年(1912年)属荣安团,荣安团辖大东江、白竹村、培旧村、高王村、翁牛村、基桶村、荣地村、小东江村、上兰村、九莪村、都郎村、九溪村、都卜村、卜问村;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属荣安乡,乡公所设在小东江寨,辖高基村、荣地村、东兰村、九都村、白竹村、培秀村;民国三十一年(1943年)新建四安乡,乡公所设在小东江并建有国民基础中心小学校。白竹、培秀等都郎河上游村寨划归安太乡;都郎河中下游和六甲河、贝江河部分地域组成四安乡。原荣安乡府人员和武器一分为二,安太和四安各分获长枪一支短枪一把,四安乡以此搭架履新行政。
        旧乡公所建在如今的小学校址上。它座北朝南,居高临下(原周边均无房屋),前方的房屋、田野全在视线之内,易于掌控。主建筑为两层木楼瓦顶结构,底层是办公和乡警住房,二楼是乡长住处及会议室等重要房舍。房屋基础牢固,全是用石匠凿成的一米和两米长的青石条砌成,耗资很大,可见当局的重视,寄寓此地政权“根基稳固”,民众可“安居乐业”。
        由于是旧乡府所在地,且为交通要道,因此,以小东江寨为中心的地域逐渐产生官、文、武、匪等群体。“官”,主要是乡府人员及上级和下属人员,还有往来的官府要员;“文”,有私塾和国民基础小学校,有教书先生和一些有文化的人;“武”,乡府有乡丁,配有长短枪,同时上有国军县警下有民团武装,此外,寨上一些成年男子也开始习武自卫;“匪”,小东江人钟子华拉有支二、三十人的杂牌队伍,有一定的势力。此外,还有少量个体的、偶尔拦路劫财的“经济匪”。这些,都是一定社会的产物。
       解放前及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尚未有公路时,安太洞头贵州南下,环江三防中寨往香粉长安桂林方向,经纬大都需经过小东江,因为这是条便捷、多人烟的驿道。自民国以来,其建制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小东江寨在元宝山地区都处于举足轻重地位。
        解放后,小东江降为一般村屯建制,1950年属香粉区管辖;1958年属山鹰公社的生产队(1959年称江门公社);1962年属四荣公社的生产队;1984年至今属四荣乡的村民委和村民小组。在人民公社集体年代,19611984年,几次在两个、三个、六个和一个生产队的组建上和和分分。1984年后生产队改为村民自治组织和村民小组,由村民直接选举村民委主任和村民小组长,村民小组集体管理村屯事务。

105904y1yypyz5hg1h1r64.jpg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0 10: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本帖最后由 贝江渔 于 2014-7-20 11:19 编辑

第二章  土地人口民族语言
土地
    小东江和许多山区村屯一样,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方。土地总面积10260亩,人均15.2亩。其中,水田面积268亩,人均0.4亩;林业用地8113亩,多为二、三十度左右的坡地,有的坡陡达四、五十度;非林业用地2147亩(包括宅基地、菜地、公路、河流、石山等)。
人口
    解放初期,有50多户200多人口,到六十年代初期,全寨70户,人口313人,其中男151人,女162人。2013年,全屯有农户160户,人口671人。
此外,解放以后从业于政府部门、机关单位、厂矿企业及旅居海外等的小东江籍城镇住户有22户。村内外非农业人口98人。
民族  
         解放初期,有苗、瑶、侗、壮、汉、么佬等多个民族。如今,民族成份主要有苗(包括白苗、黑苗)、瑶、侗、壮、汉族:白苗(自称白瑶)有蓝、周姓;黑苗(俗称麻布苗)有梁、韦、张、马姓,钟姓祖籍为汉族(麻盖),现有部分户跟苗族祖母改为苗族;侗族有潘、韦、陆姓;壮族主要为潘姓;汉族有杨、毛、黄姓;有不少是同姓不同族,如“潘”姓有7个族之多。民族来源和语言的多样性县内少有(详见附录《广西苗族社会历史调查》之“融水苗族自治县小东江寨民族杂居情况调查”)。
语言
    由于多民族,自然也就有了多种语言。在小东江,几乎所有的人都懂得讲苗话、侗话、桂柳话(俗称官话或客话)。而壮年、老年人还懂得讲壮话、土拐话、麻盖话、瑶话、白话(粤语)和浙江话(汉族毛家讲的方言)。如今,一些外来媳妇还带来普通话。
这个一百多户的寨子,虽然存在这么多的民族语言(包括方言、土拐),但其中一种最通用的语言,就是白苗话。那是因为白苗人(原为白瑶)来的最早,随后来的各族各姓,都要以白苗话来交谈,日长月久,它遂成了全寨最通用的语言。
关于“白苗话”的更多信息,详见下文。
【附文】:              
  
本志主要介绍小东江的白苗话。
本志采用国际音标注音(不安装有该软件音标无法显现)。                                                                                
白苗话声母和韵母:

1117353mfagqcidzaqh031.jpg

111736de6p1z44d467a7d0.jpg

111736a3mfitlii7jznwjm.jpg

111737ftmnpcxq5f5n5tpq.jpg

111740m6d6zb6fzvmfzy63.jpg

1117404zibk2eq4kdqd6eq.jpg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0 10:40:5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本帖最后由 贝江渔 于 2014-7-20 23:25 编辑

第三章  产业

第一节  农业

解放前,小东江寨上绝大多数农户为佃农,占有少量耕地。生产方式落后,基本上是刀耕火种、男耕女织、广种薄收,靠种些老禾、旱禾和木薯、芋头等杂粮勉强维持生活,不少人就近或外出扛长工打短工,换取些钱粮,以缓解生活困境。
解放后,农业仍然以种田为主,兼种些木薯、玉米、芋头、红薯等作物。全屯有水田268亩,上世纪六十年代,人均有水田8分多,2013年人均水田仅4分。这些农田多为梯田状且小块,一分几分居多。由于山高水冷,解放前和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稻谷一般只种一,产量不很高,300斤左右。到七、八十年代的生产队,在地势较平、阳光充沛的水田种两稻,农活辛苦,但产粮增多,亩产可达600来斤。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外出打人数增多,留在村上的劳动力明显不足,稻田基本是又种一了。
小东江寨走过的农业生产之路,其实就是全县农村的缩影。1954年开始在全县山区进行土地改革工作,解决了地主富农对土地、山林的占有和原来的租佃关系。农民分得属于自己的土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得到改变,粮食有所增收,当年小东江寨有一半以上农户基本解决了粮食问题。接着,人民政府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集体化道路。
先是互助组。互助组是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建立的临时性和季节性的互助组织形式,它仅限于劳动力上的互助合作,生产资料仍为私人所有,无产品分配,这种形式是在传统的“背工”(换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55年,中央发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县委根据文件精神,选点在小东江和田头两个寨进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试点,主要是用土地入股,其它生产资料如牛、农具等折价入社,土地仍属农户私有,统一经营,劳动力由合作社安排,实行工分制,评工计分,有集体出工、小段包工、按件记工等多种计酬形式,收获时按劳动力投入和土地入股比例分配分红。
1957年中央发布《关于整顿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指示》,小东江和其他村屯一样,农村生产组织进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阶段。高级社为集体所有制,田地、山场归集体所有,耕畜、大农具折价入社,实行统一核算和按劳动工分分配。
1958年,中央发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农村开始把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扩大并建立政社合一的人公社,取消乡村建制。人民公社实行公社统一核算,吃饭不要钱,大办集体食堂。此后几年间,由于生活上的“共产风”,生产上的“瞎指挥”,产量上的“比赛高”,粮食上的“高征购”,加上自然灾害,造成了集体经济和社员个人利益受到极大损失,农业生产遭到很大破坏,集体食堂粮食指标越来越少,村上许多人被饿得浮肿。
    1961年,各级党委政府开始纠正“左”的错误,调整社队规模,建立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三级集体所有制,实行劳力、土地、耕畜、农具“四固定”,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田和小规模的家庭副业。小东江分为六个生产小队,农业生产得到回升。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导致十年动乱,批判“三自一包、四大自由”,抽斗“走资派”,搞阶级斗争,取消自留地,割资本主义尾巴等,损害了生产队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此期间小东江寨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村民生活艰苦,多数农户每年要到公社粮所挑24个月统销粮度过五六月。
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19761977年,东田生产大队组建了“农田建设专业队”(简称“农建队”),小东江各生产队派人参加,在本大队各村屯开田造地。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扩大农村生产自主权。1982年基本完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分田到户),耕地按人口和劳力实行承包,独立经营。这种责任制形式调动了村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益,促进生产增收。1984年,按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工作部署,不断完善联产承包制,将生产队集体耕地、耕牛、农具、种子等分到农户,并明确15年不变。同时,按照上级部署,引进、推广了高产的杂交水稻,单造亩产可达600斤以上,一些中稻田还推广再生稻,村上大多数农户实现了粮食自给。至2013年,全屯160多户没有依靠买米来接济,多数还有余粮。
农业一直是村民赖以生活生存的主业,农事也就成了农民从小到老学习、积累、传授的重要技能。各季节的农事大体如下:
正月:天寒地冻,正值过年,休息较多。一般正月十五以后才动工生产。主要活路是挖田挖地和种竹子。有农谚“正月竹”。
二月:挖地种玉米、芋头、糁麦及植树造林(主要是杉木)。有农谚“二月木”。
三月:积肥、耙田、播水稻种、种玉米、木薯等。有农谚“三月种包谷”。
四月:耙田、整田基、锄草、运肥。
五月:插田、种晚玉米。
六月:耘田、积肥、铲草。
七月:刈田基草、收早玉米。
八月:收晚玉米、水田第二次除草、收糁麦。
九月:收谷子和茶子。
十月:收木薯、芋头、红薯等。
十一月:主要是搞些副业,外出做短工,建房子,找柴火准备过年。
十二月:找柴火和牛草备冬准备过年。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0 10:40:5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本帖最后由 贝江渔 于 2014-7-20 12:04 编辑

第二节  林业
一、地理环境
小东江四面环山,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9.3,极端最高温为38.5,极端最低温为零下2.8℃;雨季在38月份,降雨天数达202天,年平均降雨量为2008.7毫米;年蒸发量在1593.9毫米;相对湿度80﹪。
土壤以山地红壤为主,而山上的土壤又主要是腐植质土(森林土),土壤土质疏松,适水性良好,自然肥力较高,很适合树木的生长。中山以上有山地黄壤分布。母岩有花岗岩、千枚岩和砂岩等。

二、林业生产
        1958年人民公社“大跃进”年代,林业生产经营由公社管理,大队集体所有。林业也大搞“放卫星”运动,当时成立林业专业队,抽人到板揽沟尾、高洞山等地大砍木头,伐木、拉箱、放排,人山人海,轰轰烈烈。但吃大锅饭,经营管理不善,生产队收入不多。
        1962年“四固定”以后至1981年,林业生产经营由生产队集体管理。以生产队为单位成立半林业专业队,一到秋季,男劳动力上山搞木头,田地农活多由妇女负责打理。砍伐木头后,靠人拉肩扛放到都郎河的卜问装排,放单头到三江门合拢成大排,然后直下贝江、融江到秧湾销售。
        1982年落实山界林权时,政策明确给农民一定的自留山。小东江110户落实自留山面积1200亩,户均10亩,并由县人民政府发给自留山证,受法律保护。农民可因地制宜,根据自己的需要营造用材林、经济林和薪炭林,造林归个人所有,子女享有继承权。
        1979年小东江林道公路开通后,开始用汽车拉运杉木和竹子。1990年四荣乡兴建贮木场地,群众可直接在公路边交木材。从此告别了水上时间长又寒冷的放木排生活。

三、造林护林
       为了实现造林绿化达标,1990年以后县委、县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加快造林的布告》、《关于1993年造林灭荒的决定》等六个文件。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把造林灭荒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成立乡村造林灭荒指挥部和领导小组。先核实地块,然后将任务分解到村屯,并层层签订责任状。由于措施得力,群众得实惠,因此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造林护林的积极性,推动了集体、联营、个人一齐上,“造、封、管、节、用”各方面取得可喜成效。1993年小东江育苗完成5亩,人工造林1300亩,其中荒山造林651亩,实现造林灭荒达标任务。
    林改后,全屯发放林权证160本,占总户数的100,。群众进一步明晰山林权属,依法保护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广大林农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林业生产力。近年来,平均每年向国家交售木材500立方米,毛竹2万多根,农户80﹪的经济来源依靠林业。
改燃节柴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全屯建改燃节柴灶150户,占总户数93.8﹪,建沼气池120户,占总户数75﹪。
2013年,全屯有林业用地8113亩,其中,杉木面积5085亩,阔叶林面积1211亩,毛竹面积662亩,油茶树800亩,八角林355亩。
造林护林给山区带来新气象。如今的小东江地域,天蔚蓝、山碧绿、水清澈、空气清新……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0 10: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本帖最后由 贝江渔 于 2014-7-20 12:05 编辑

第三节  副业

(一)生产队集体年代的副业

养牛  耕牛属集体所有,分散在各户放养。牛群发展多了,可对外出卖一些;此外,每年会杀掉部分老弱病残的牛,将肉分到各户折算钱。将这些收入记流水账到年终合计为集体经济收入。

养猪  农户每年基本都养一头猪,宰杀后拿一半“派购”给供销社,有一定的收入。在两个大生产队时,曾办过一段时间的集体养猪场,每个猪场有猪三、四十头。由于粮食紧张,生产队基本无米、糠和潲水供应,饲养员只能用木薯和进山采摘野菜为主食。有一头猪崽买来时35斤,养了几个月称得36斤。水寡菜寡,没什么营养,猪怎么大得起?最后把猪折价买给各户,撤销养猪场。

采菌  山区菌材多,头一年先选树砍倒(主要是枫香、栲树、米椎树等杂材木),然后“下菌种”(或叫开菌口),用斧头在菌材上按一定距离开一排排三角形小口,让雨水和山林间的杂质灌入。来年,菌材上就长出大大小小的香菇。生产队派人把生菌采摘回来后,分到各户用竹篾串起来放在火塘边或太阳自然烘干,然后按每斤生菇二两干菇交给生产队。这是一项比较稳定的集体收入。

药材  山区药材多,部分熟悉药材的农民在山上找回药材晒干,然后拿到供销社出售。药材晒干后轻巧易拿,又有价格保障,是村民一项好副业。

芭芒藤  山上芭芒多如牛毛,砍下后把外壳剥掉,拿回芒心晒干即可出售。砍芭芒藤尽管是很累的体力活,但这些收入不用什么投资成本,许多家庭都肯投工投劳。

杂木柴  每年在靠近公路的山林砍伐些柴火柴,几方、十几方堆在公路边,按方出卖给厂矿、单位、学校等食堂。

木材加工  上世纪七十年代两个大生产队时,办过木材加工场。其实就是一台12匹马力柴油机带动个锯盘的简易木材加工。其最重要的技术准备工作是“锤锯盘”,开始是请河口上罗的师傅梁桥成来开锤。先是加工些木衣架用的木块,后来加工方条、木板等。

(二)改革开放以后的副业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政策逐步宽松,群众的副业门路更多更宽。早些年,每家每户鸡鸭和猪牛是必饲养的,养的多了,部分可以卖出换钱。一些户还养有山羊。如今,养牛养羊户逐渐减少,而养马户却多了起来;竹林鸡、茶山鸡、清水鸭、禾花鱼、农家蔬菜、水果等养殖种植已形成一定规模;村民有多人从事大客车、大货车、中货车、五菱车、拖拉机等客运货运;木材等小型加工厂3处;小卖部有7家,除了大件机电外,其它日用商品齐全,购买方便。

此外,外出务工已成多数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有部分住户全家长年在外生活,并将孩子带在外面读书。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0 10: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本帖最后由 贝江渔 于 2014-7-20 11:30 编辑


第四节  纸厂

一、小东江纸厂的创办

清朝光绪年间,李德俊的祖父——李如宽携长子贵昭,到广西融县九溪村开基,创办裕盛造纸厂,生意兴隆。次子福昭(李德俊的父亲)被留守隆文老家,侍候老母。大约1910年前后,因霍乱病暴发流行,裕盛厂的主要管理人员——李如宽的三个孙子(贵昭之子:国俊、邦俊、庭俊,后裔现在仍在九溪村繁衍),在一个月内染霍乱病连续死亡,造成裕盛厂管理人员空虚。李德俊奉祖父如宽之命,带梅俊弟从广东梅县隆文赶到广西融县九溪裕盛厂协助管理纸厂。后来,由于时局动荡,战乱连年,匪患猖獗,陆路水路交通运输常因土匪抢劫中断,纸厂产品销不出去,粮食、石灰等物资运不进来,纸厂无以维继而倒闭,直至分家。裕盛厂分家后,李德俊到九都新厂(地名)搭棚居住,以熬酒卖豆腐度日。其弟梅俊则在九溪水对山(地名)开基,另建家业。直到1920年前后,李德俊买得小东江纸厂(该纸厂据说是李子仁的曾祖或太祖开基创建,后因儿孙吸食雅片烟成瘾败家,将纸厂家业卖给潘宪斌。具体情况不详)及其所有的楠竹山3000多亩之后,又于1925年参加抓阄中标后,买得地处土地坳,属当时的荣安团(乡)公产的山场,约1000多亩林木。至此,李德俊便奠定了落户小东江的家业。

二、纸厂的生产活动

(一)纸厂的选址

创建纸厂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丰富的楠竹资源;充足的水资源;平缓的场地:较便利的交通。

小东江纸厂的选址,是当年开基人独具慧眼,因地置宜。选择竹资源丰富、水资源充足、场地平缓的地方建造纸厂(作坊)。这里三面竹林环拱,十多座郁郁葱葱的楠竹林山梁环拱归拢过来,方便竹麻的集中。左边一条洁净清冽的小溪流水不断,可满足三槽纸沤麻、漂麻、踩麻、捞纸等用水。右边的一条溪水水力丰富,可提供一座阴车水碾和一座阳车水碾足够的水力。这里有在山林沟壑之中难得的一片平缓地带,为厂家建房居住,开挖湖塘,堆麻、破麻,建造捞纸、焙纸工场以及借助水力碾麻提供足够的场地。这里背靠小东江屯——当年乡(团)公所所在地。一条驿道,往北可通安泰、洞头以至贵州,往南通卜问、三江门、大苏、小苏以至融县县城等地。水路交通方面,当年从卜问乘船可通融县县城。水陆交通在当年算是较方便的。此外,小东江驿道沿线村寨人力资源丰富,可请到熟练的造纸师傅。这里紧挨都郎河上游峡谷,山清水秀,四季气候宜人,是当年难觅的最佳建厂地址。

(二)造纸准备工作

1、备足石灰。石灰是造纸的重要原料,用作腐蚀和漂白麻料。石灰要从融水镇附近的石灰窑采购之后,请木船装载,从融江沿江而上,进入贝江口后,沿贝江逆水行船到达三江门后,再进入都郎河口,再溯河而上,到卜问起石灰堆放在建好的石灰棚内。于是在每年的秋冬两季到次年的下竹麻前,请人从卜问挑石灰到小东江纸厂的石灰仓堆放,要备足一个大年山下竹麻用的石灰。

2、补好湖塘。湖塘是沤制竹麻的池塘。开挖成四方的池塘壁土经冲结实后,再用“三合土”(即:石灰、细沙、粘土混合拌匀)冲一层壁。在未有水泥的年代“三合土”则是最好的防漏水材料。沤制过竹麻的湖塘壁会有小裂痕、缝隙和小漏洞,必须用三合土填充补漏,方能蓄水沤制新的麻料。

(三)竹麻的沤制过程

1、砍麻。造纸的主要原料是嫩楠竹,俗称“竹麻”,。即楠竹笋长到开杈,但又未长竹叶的嫩竹。楠竹山隔年出笋,出笋少之年,竹麻不够造纸,称为“小年”。出笋多,竹麻足够造纸之用,称为“大年”。楠竹在农历冬至到立春以前出的笋叫“冬笋”,从立春到春分前出的笋叫“春笋”,从清明到立夏,春笋已长高开杈但又未长叶之时称为“竹麻”。谷雨开始砍麻,一直到立夏前后几天为止叫“砍麻”(砍麻以“砍稀留密,砍小留大”为原则,即:挑山砍长得密的和小的竹麻,留下长得稀的和大的竹麻做竹本,有利于竹林次年出笋和拓展)。这其间,需要较多的人力突击砍麻。每到这个时候,除本地的村民外,有来自安太、洞头、东水、荣地、金兰、红水等的村民前来砍麻,并将砍下的竹麻拉运到指定的破麻地点堆放。

2、破麻。破麻就是在三、五天内把砍下的竹麻突击砍成五尺长一截,破成二指多宽的麻片,再捆扎成二尺围左右的小捆,俗称“麻把”。整齐堆放在湖塘的附近。这时候,除外村参加砍麻的人破麻外,本地的妇女也参加突击破麻。

3、下麻。就是将麻把整齐排列,有序堆放在湖塘里。每铺满一层麻把就要均匀地铺撒上一层石灰,约50100斤。经层层的堆放,放满湖塘后,每行麻把上压23条整根竹子破成两半的竹条,再在竹条上压上枕木或重约3040斤一个的石头,压满为止。最后给湖塘注满清水,清水要淹没整个湖塘的竹麻。以上整个过程叫“下麻”。

4、洗麻。竹麻在湖塘里经石灰水浸泡3040天后,由于被石灰腐蚀后,湖塘水变乌黑色后。每一行麻把的两边各安排两个人,站在塘边上,用装上长木柄的两齿铁钩(俗称麻钩)伸入湖塘中,一次钩若干片麻片,钩起又放下,放下又钩起,这样反复洗尽麻片上的石灰后,捞上来搬到塘边整齐堆放,直到洗尽捞完塘内的麻片。然后,开干湖塘中的石灰水,垫上高20公分左右的枕木,再在枕木上架好竹片,又将洗尽了的麻片放回塘中,整齐排列,堆满湖塘后,盖上一层稻草,再压上竹条、枕木、石头,注满清水。

5、漂麻。洗好的竹麻要经清水浸漂5060天,竹麻才能变熟、变软、变白。这个过程,要观察塘水的变化,同时要随天气晴雨变化换塘水,晴天一至五天,雨天一至三天换一次水。雨天要防止泥砂和混浊的沟水流入湖塘内,影响竹麻漂白。

(四)造纸的工艺流程

1、剥麻。沤熟沤软了的麻片可剥离为三层。一层叫“皮麻”,也叫“麻青”。二层紧靠皮麻,叫“麻肉”。三层紧靠麻肉叫“内麻”,也叫“麻白”。麻青用作造“粗纸”,又叫“冬纸”,粗纸是加工祭祀用“纸钱”的原料。麻肉是造“包料纸”的原料,麻白是加工“大方纸”的原料。经沤熟透的麻片竹节处十分疏松,用手轻轻一提起就自然地断开。剥麻人左手轻拿起一节麻片中间部份用右手一拗,这时麻青就会自然弹起,便用左手剥下麻青,丢到一处,然后两手又把麻肉和麻白分开,分别堆放。这样重复的动作,剥麻人就将三种麻料准备好,为踩麻和碾麻提供原料。

2、踩麻。踩麻的竹丘设在纸槽一旁,竹丘是用一指宽的竹片织成,下面垫一层厚木板,里面边稍低,上面装上挡板,两头也都装上挡板,用石头顶紧。所以,也有叫竹丘为“石丘”的。踩大方纸麻料的人要到湖塘挑来麻白,踩冬纸麻料的人要到阴车水碾挑来碾成颗粒状的麻青,踩包料纸麻料的人要到阳车水碾挑来用麻肉碾好的麻料。麻料放到竹丘上,泼洒上足够的清水,踩麻人一只脚站在竹丘外,一只脚从竹丘外边往竹丘里边滑踏,从竹丘的一头滑踏踩到另一头,然后又换一只脚,有序地踩踏,直到把麻料踩到溶烂为止。踩麻人一天要踩两丘麻料,上午将一丘踩得溶烂的麻料放下纸槽后,放足清水搅拌均匀,就为下午捞纸准备好麻料。同样,下午的一丘麻料就是为第二天上午捞纸准备的麻料。

3、碾麻。碾麻青要用阴车水碾(俗称阴碾)。碾青麻前要将青麻砍碎。阴碾的碾饼、碾槽都用花岗岩打凿而成,碾饼较重而耐磨。水车需要的水力较大,推动水车旋转,带动碾饼转动。因此,碾麻青非阴碾莫属。碾麻肉用阳车水碾(俗称阳碾)。阳碾的碾饼、碾槽用杂木做成,重量轻,水渠引来流水推动水车向下滚动,产生动力较小,碾制麻肉能派上用场。

4、熬胶叶汁。胶叶树是一种长绿灌木,叶片互生,叶形稍尖,枝叶青绿色,结果红色,像高粱米粒粗细,多生长在楠竹山或杂木林之中。从山上采摘胶树叶,用大铁锅熬制胶叶汁。胶叶汁是捞纸必备的调和剂,可增强纸槽水的浮力和竹麻纤维的粘合力。捞纸师傅在捞纸之前,要往纸槽里加适量的胶叶汁与纸浆调匀后才开始捞纸。

5、捞纸。捞纸是造纸过程中技术性极强的一道工序。纸槽上偏右一头,搭一个放帘床的的“十字架”,帘床的规格按各种纸帘的规格而定。把用细竹丝编成的纸帘放在帘床上,捞纸师傅两手握紧帘床两头的中间部位后,第一个动作就是将帘床从纸浆水面浅浅一捞,捞起的纸浆又轻轻往前滑去,第二个动作紧接着往前舀起纸浆,两手先是平平端起后,右手略略抬高一些,帘床面上的纸浆水便从右向左均匀滑过去,然后将帘床平平搭放在帘床架上。取下均匀粘上纸浆的竹帘,轻轻地,将粘满纸浆的一面朝下,慢慢向前轻推放平。经过这样的反复劳作,捞纸师傅便把千张以上未榨干的纸,整齐地层层叠放在绞纸架的纸头位置上。然后慢慢地把纸头的水份由轻到重慢慢压出,然后通过绞榨装置的滚轮将挂在绞梁上的牛皮缆,还是由轻到重逐步扳动滚轮而抽紧牛皮缆,通过绞梁起杠杆的作用,最后把纸头的水份绞榨干尽。

6、焙纸。焙纸师傅,每天下午收工前要到捞纸槽屋背纸头,纸头得先用磨得锋利的切纸头刀切掉纸头的一点点角,便于第二天焙纸时用嘴吹开纸张的一角。纸头背到焙纸屋,在焙笼的两边各放一个纸头。第二天先要烧热培笼,然后用嘴吹开纸张的一角,轻轻撕下,用松毛扎成的刷把将撕下的湿纸轻轻刷上焙笼壁上,2030张一壁。刷满一壁,则撕下干了的另一壁。又刷一壁,前面刷的又可撕下整齐迭放,直到将纸头的纸撕下焙干完毕才收工。焙纸是最后一道技术较高的工序。

7、扎纸。各种纸张生产出来之后,要扎捆成4050斤一捆的纸头,方便一个人挑两捆做一担,约80100为一担。用木船装运时,也方便堆放运输。扎纸的方法:把每一刀纸(50张),分为三等份折叠好,堆放到垫有纸皮和两块竹夹上,约4050斤之后,再放一张纸皮和两块竹夹,加上绞纸面板和枕木,安上绞梁,挂上绞缆,用绞杠扳转滚轮,直到把纸头压紧,串上竹篾绞紧。然后,放松滚轮,拆除绞梁和枕木,一个个捆扎结实的纸头下架后,打印上厂家的大印,如:“李福记”“粤德新”大印章,就可外运销售了。

8、销售。小东江纸厂生产出来的纸,必须请人挑十多华里到卜问上船运到融水纸栈销售。当年贝江山的香粉河、都郎河沿岸的纸厂都进融水纸栈。如:融水桥头街的肇伦行纸栈、大同街的李永泰纸栈等。再由纸栈包销往融县、三江、柳城、柳州、桂林、梧州、广州、香港等地,也远销到东南亚各国。纸厂所需的大米、食盐、食油、煤油、红糖等日用品由纸栈发船运回供应厂家及工人的生活销费。应返还的部分资金则由纸厂厂主到纸栈结算取回支付工人工资。

三、纸厂在小东江历史上的经济地位
小东江纸厂造纸业的兴起,在小东江经济发展史上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一是开了利用当地楠竹资源优势发展加工制造业的先例,引进了作坊制造经营理念,将当时自生自灭的楠竹资源加工成商品供应市场。二是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此之前,小东江的商品交易形式主要是货郎担交易,即货郎挑着一些日用品游村串寨叫卖进行交易,而纸厂的产品交易则是较大批量的交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三是解决部分群众荒月的生活困难。因为山区群众除少数农家粮食能自给外,大多数农户每年都要缺半年以上的粮食。纸厂的纸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可提供一些做工的职位,给部分群众打工挣钱,买些粮食、生盐、煤油等生活物资维持自己和家人生活,帮助渡过缺粮少食的“五荒六月”。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0 10:41:0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本帖最后由 贝江渔 于 2014-7-20 11:31 编辑


第五节  农具机具

改革开放以前,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具简单,生产工具有铁制、木制和竹制的几种。铁制工具主要由外地传来,农户自行购买。生产队年代,村上有几个村民懂铁匠活,架炭火拉风箱自制些简易铁制生产工具,如:镰刀、钩刀、锄头、拉厢钉、老鹰钩等;木、竹工具基本是村民自己制造、编织的,主要有犁、耙、锄、刮、禾剪、粪篓、筐篓、刀笼、饭篓、扁担等。常用的农具机具有:

锄头、犁、耙。种田种地主要用的三种农具。

镰刀、禾剪、谷桶。收割用的三种农具。

柴刀、斧头、手锯。拌山、砍柴、砍木头的三种工具。

舂米碓、水碾、风车。解放前、解放初期到生产队年代,村民从稻谷变米粒的三种主要农具。舂米碓基本每户都有,安放在农家楼底,早晨或收工后,是各家各户妇女忙着舂米的时间。水碾全村只有一个,安放在纸厂下面。水碾白天夜晚不停地碾,由于要闸水,碾完一户要半天时间,高峰时排队几天才轮到。风车是手摇式,将舂好的糠米放在风车上方的漏斗里,一边打开漏斗一边手摇风车,风力的大小,决定米糠分离程度的不同。

牲畜。在生产队集体年代,大牲畜有黄牛和水牛,属集体财产,分在各户关养。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将牛分到户,属农户私有财产,人口少户分得12头,人口多户分到35头。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劳力外出打工,无人放养,加上小机具在田间的使用,牛的数量不断减少。而马却受到青睐,主要是马既可以做农活,又可以背驮货物,如木头、建筑材料等,节日间还可以斗马娱乐。

机具。1976年,生产队派人到县农机校学习,三个月后第一台8匹马力手扶拖拉机开进了村,农业机械开始在村上的农田使用。第一批农机手有梁院、梁冠琼、梁耀琼、周庭刚、潘永生等。

随着农村路网电网的不断改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用小机具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如今许多人家打米、打粉、切猪菜、锯木头、柈草、榨油等都用上机具。以前上山手上拿着好钩刀好斧头和能挑能扛,是妇女评判好男人强劳力的主要依据;如今上山肩扛柈草机和电锯、用马驮木头拖拉机运竹子,是妇女评判好男人强劳力的重要依据。

汽车运输。开大客车1人,跑大小货运车5人,开微型五菱车8人,开拖拉机6人。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0 10:41:0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本帖最后由 贝江渔 于 2014-7-20 12:14 编辑

第四章  基层组织

第一节  生产队
1958年四荣成立了人公社,接着各村屯组建生产队,田地、山场、耕牛等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从1958年至1981年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小东江屯曾几次分成六个生产小队、三个生产队、二个和一个生产大队,最后又分成六个生产小队,分了合,合了分,不断摸索。生产队的组建,是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进行。各队召开群众大会,民主推荐和选举生产队长,同时,大生产队设有政治指导员,由党支部指派。生产队长的主要职责是做好生产计划、安排生产劳动、工种分工、组织生产物品和经济收入分配等;指导员的职责是贯彻党和上级在农村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协调、处理群众内部矛盾,协助队长研究有关生产工作。

    生产队的具体“管家”是会计和出纳员,每天记录收支,每月进行盘算,年终进行决算和分配。最忙是收剪季节,谷子、禾把、木薯、芋头、茶子等作物当天收归时,一般都要过秤并及时分配到户。

年终经济分红的依据是“工分”,因此设有记工员(也叫记分员),其职责是实事求是记录社员出工情况以及计件过称等工作,例如挑粪,要担担过称登记。出工一般三天一记,在规定的晚上和地点由社员前来自报,报工种、天数和节数。一天分三节,早晨一节、上午一节、下午一节,满天三节。多数社员满天劳动,允许有原因一天只出一节两节工的,出早工的较整齐,因为早工时间较短。学生和老年人按半劳动力记工计酬。

队长始终是生产队的主心骨,处处起带头表率作用,几百人口等着吃饭,马虎不得。担任生产队长时间最长、操劳最多的当属老党员潘友兴。队长从早跟到晚,喊出工喊收工。但队伍庞大、工种多样、地点分散,加上劳动工具落后,部分人出工不出力,因此劳动效率不高。一年到头,不少农户粮食不够吃,经济收入微薄,有的甚至变成“超支”户。这一现状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将田地山场承包到户,才有所改变。

生产队集体有它的弊端,主要是依靠计划经济、吃大锅饭、缺乏自主性、群众积极性不高等。尽管如此,那些年代也有它的优势,主要是人多力量大,如:开荒造田、拉厢放排、兴修水利、架桥铺路、三线建设、公益事业,同时便于“集约化”和专业生产。如,专人放牛一人可放一大群,专人看田水一人可管理一大片,几个人组成小组可联片杀虫,省时省力。从生产队集体年代走过来的人,普遍勤劳、节俭,有集体观念和互助精神,这也是时代一笔财富。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登录

QQ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扫码下载“融水好门户”手机APP

扫码关注“融水好门户”微信公众号

关于融好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站务帮助 | 小黑屋|手机客户端


站务联系: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广告合作: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编辑1: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编辑2: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桂公网安备 45022502000002号   |   工信部备案号:桂ICP备18009806号-3   |   国际联网备案号:4502020202005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