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苗疆的能量图腾 龙,一个从未被凡眼捕捉的实体,一个只存在于传说脉络中的存在。它被描绘成驼首、鹿角、牛吻、鱼鳞、凤尾、鹰爪的奇异聚合体,鳞须角爪俱全,能撕裂云层,潜入深渊,操控风雨。古语有云:“龙行有雨,虎行有风”,为其笼罩上更深的能量场域。
在苗族的认知图谱中,龙是超越凡俗的守护者与吉祥物,是维系苗寨能量平衡的核心。久旱无雨,作物枯萎,被视为龙腾飞远去;寨火焚毁,民众罹难,归咎于龙的撤离;家畜衰微,六畜不兴,则是龙的能量场转移。每一次异动,都指向对“龙坟”的祭祀。因此,融水山区的苗寨,必有龙坟立于芦笙坪旁,如同一个沉默的能量节点。
接龙:构筑能量容器 “安龙接龙”之日,是全寨的能量共振仪式。村民集资购置猪禽、酸鱼、糯饭、米酒作为供品。挑选一对父母双全、兄妹匀称、形貌昳丽的青年男女为“抬龙伴侣”。全寨盛装集结,组成浩荡队列,在巫师的引领下,携带供品,鼓乐喧天,芦笙悠鸣,向数十里外的“龙潭”——那传说中的能量源泉进发。
抵达潭边,巫师诵念祷词,沟通那不可见的存在。随后,众人以捞绞捕获潭鱼一对,舀取潭水三瓢,盛入特制的能量容器。返程后,巫师在龙坟遗址吟诵安龙咒语,掘深坑安放坛瓮,将蕴含“龙之精粹”的鱼与水注入其中,封坛覆土,再砌石成墓——一个崭新的能量容器就此构筑完成。
杀牲蒸煮,熟食备齐,巫师进行“熟祭”。仪式毕,全寨围聚龙坟四周,共享这能量共振后的盛宴。
祭龙:维系能量场
每逢苗年、春节,祭祀龙坟不可或缺。大年初一,“孩王”率领孩童队伍,挨家挨户募集糯饭、糍粑、酒肉酸食。再由寨老与巫师带队至龙坟,献上酒肉饭汤,焚香燃纸,祭拜供奉,祈求那无形的能量守护者安居苗寨,抵御灾厄,护佑生灵。祭毕,众人携祭品至巫师家欢聚共食。
龙的图腾:能量场的具象化 龙的形象,深深烙印在苗寨的能量节点上:芦笙坪四周的龙雕,象征着族群能量网的和谐共振;芦笙柱上的蟠龙,昭示着苗家渴望突破维度、触摸未来的愿景;苗楼柱端、檐壁的龙纹,构筑着居住空间的能量护盾;水井石板上的龙刻,是维系生命源泉的能量符咒;老人拐杖的龙形,是生命韧性的能量加持;祖墓碑上的龙纹,是血脉延续的能量纽带;山中岔道的指路碑龙刻,则是指引方向、稳定空间维度的能量锚点。在苗人心中,龙是无所不能的终极能量象征,其存在超越物质,直抵宇宙法则。
亨翁:能量共鸣的传说 苗族古歌 相传,苗山曾遭灭世大旱。河水枯竭,井水干涸,大地龟裂。高坡苗寨的青年亨翁(苗语意为“龙”),为赡养老母,以打柴为生。目睹生灵危殆,在母亲舍身催促下,亨翁踏上寻找水的源头的征程。
跋涉一百一十七日,亨翁于险峰之下,发现一片违背干旱法则的茂盛青草。他奋力拔草探寻,刹那间,一股蕴含强大生命能量的清泉喷涌而出,奔流不息,拯救了苗山万物。
此泉,实为“龙潭”核心,维系着高维能量实体——龙王的领域。亨翁释放泉水的行为,扰动了能量平衡。龙王降下惩罚:亨翁陷入对水能量的无限渴求,饮量剧增,从碗至桶,直至饮干井河。在一个能量剧烈扰动的雷雨之夜,亨翁的生命形态发生跃迁,化作一道青龙,融入奔涌的河川……
亨翁以凡人之躯触动了高维能量,最终与之同化。苗人为铭记这自我牺牲的能量共鸣,于芦笙坪旁筑起最初的龙坟,世代祭祀。这,便是苗家信龙、敬龙、拜龙的能量图腾之始。
(文本字共 1346字,吴绍琼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