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女士溘然长逝,正如《还珠格格》片尾曲所唱,“叮咛嘱咐 千言万语留不住”,一代传奇作家以她选择的方式告别,令人无尽叹惋。她生于烽火连天的国破家亡之际,半生飘零,最终在宝岛台湾落脚,开辟出辉煌的写作与影视天地。近日重读琼瑶女士自传《我的故事——雪与火交织的人生》,书中关于全家逃难至广西融水的片段,字字浸透血泪,尤为感人至深。
1944年,日寇铁蹄进逼衡阳。8月8日拂晓,年幼的琼瑶从睡梦中惊醒,日军已攻陷衡阳外围。仓皇之下,琼瑶一家五口踏上了漫长艰辛的逃亡之路。他们先逃至湖南永州东安县,再沿着危机四伏的湘桂线向广西转移。1944年9月6日抵全州,9月14日抵桂林,在战火追赶中,于1944年9月26日抵达了当时的融县(今融水、融安县)。
一、颠沛流离,抵达融县
听从友人“走山间小路,向西而行”的建议,琼瑶一家离开桂林后,乘火车至苏桥站下车,从此开始了长达约140公里的徒步跋涉。他们穿越百寿镇、长安镇(今融安县城)、浮石镇等重重山野村镇。日行仅约30里(15公里),风餐露宿,历尽艰辛。整整十天后,1944年9月26日,这疲惫不堪的一家五口,终于踏入了融县县城。
二、融水暂歇,三十九日夜
融县,成了战火纷飞中一个短暂的避风港。根据《广西大学校史》记载,因战局恶化,广西大学于1944年11月4日从融县启程迁往贵州榕江,融水在抗战时期,融县县城成为安全的大后方,非常繁华的,除了老君洞兵工厂,广东省立勷勤大学、梧州女中等大批工人、青年学生疏散到融县,很多名人志士云集融水,著名的企业家任正非先生的父亲任摩逊就曾经在融水老君洞兵工厂工作了三年。
从9月26日抵达,到11月4日随大学队伍离开,琼瑶一家在融水这片土地上,度过了相对安稳却也忧心忡忡的“三十九个日日夜夜”。这近四十天的喘息,在漫长流亡中显得尤为珍贵。
三、再启征程,溯流榕江
随着广西大学师生迁徙的队伍,琼瑶一家不得不再次踏上逃亡之路。1944年11月4日,他们离开融县,第一步便是搭乘小木船,沿融江,逆流而上驶向贵州榕江。琼瑶在回忆中写道:“在这小船中,我们又度过了惊险刺激的二十天。”溯流行舟,险滩激流相伴,这二十天的水路同样危机四伏。1944年11月24日,他们抵达榕江。
四、万里归途,终抵山城
从榕江继续向大后方转移,路途依旧漫长。最终,在举国欢庆抗战胜利的万民沸腾声中,琼瑶一家人于1945年8月24日左右抵达了陪都重庆。然而,经年累月的流亡,耗尽了所有。琼瑶沉痛地回忆:“经过这样一年的长途跋涉,我们一家五口,除了身上穿的破衣服以外,真是一无所有,狼狈极了。”随后,琼瑶与弟弟们随父母前往泸南中学安顿,结束了这段刻骨铭心的万里流亡。
融水的三十九日,在琼瑶颠沛流离的童年画卷上,或许只是墨色稍淡的一隅。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沉淀着战火缝隙中难得的喘息与人间烟火的温度。这短暂的驻足,如同她日后笔下那些缠绵悱恻故事里,风暴来临前片刻的宁静港湾——虽身处乱世,却让她稚嫩的目光得以掠过市井的轮廓,感知人情的冷暖。正是这些深埋于“雪与火交织人生”底层的真实印记,最终融化成她笔端流淌的万千情愫。旧梦虽远,融水点滴犹存。一代人的飘零血泪,终在文学的星河里,凝成了永不熄灭的璀璨灯火。她的离去带走了千言万语,但这融江河畔的三十九夜微光,连同她笔下永恒的爱与传奇,已如沙随风,散入人间记忆的深处,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