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在广西柳州市融水县白云乡林城村城卡屯,芦笙调音师陆培锋在调校芦笙(谭凯兴 摄)
2月12日,在广西柳州市融水县白云乡林城村城卡屯,芦笙调音师陆克信在调校芦笙(谭凯兴 摄)
2月12日,在广西柳州市融水县白云乡林城村城卡屯,芦笙调音师陆克信在调校芦笙(谭凯兴 摄)
2月12日,在广西柳州市融水县白云乡林城村城卡屯,芦笙调音师陆克信在调整芦笙簧片(谭凯兴 摄)
2月12日,在广西柳州市融水县白云乡林城村城卡屯,芦笙调音师师傅们使用的芦笙维修专用工具(谭凯兴 摄)
2月12日,在广西柳州市融水县白云乡林城村城卡屯,芦笙调音师傅们校对芦笙使用的基准音(谭凯兴 摄)
2月12日,芦笙调音师陆培锋在广西柳州市融水县白云乡林城村城卡屯维修芦笙(谭凯兴 摄)
人民网融水2月13日电 (庞革平、谭凯兴)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是民族节日中必备的乐器。林城村城卡屯是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元宝山深处的一个瑶族村寨,每年的正月初五是屯里举行芦笙踩堂和打同年,吹芦笙、是必不可少的项目。
在吹奏芦笙前,当地群众会邀请芦笙师傅对参加活动的所有芦笙进行校音,确保每一把芦笙声音一样。经过校对过的芦笙,才能吹奏出优美的旋律。陆克信和陆培锋是贵州省从江县冠洞镇龙图村宰甲屯的芦笙师傅,已经有20余年的芦笙制作和维修经验,经过他们手制作和维修的芦笙5000余把,陆克信的芦笙维修工具是一把大的刮刀、一把小刀、一片铜片和一盒专门用牛油和蜂蜡调和好的芦笙专用油膏。每把芦笙都必须经过检验和校音才能参加芦笙比赛,这是芦笙队参赛前或者活动前的必修课。
在少数民族村寨,芦笙队中最常用的芦笙也是最多的芦笙,是用六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分成二排插入木制的笙斗制成,每管的根部都装有一个铜质簧片,可以分别吹出“哆、唻、咪、发、嗦、啦”6种音调。调校这样的芦笙,要花费很大工夫。“每根管吹出的音都要准确才算完成。”陆克信说。
芦笙的发声原理是在竹管根部安装铜质簧片,管的下端开孔,吹奏时手指按孔发音。平时放置不用,铜质簧片会因受潮氧化而增厚变形,或者被蒙上灰尘,导致变音。
芦笙从单管、双管,以至五管、六管、八管、十管都有,最多达到十二管。芦笙共有12个标准音阶,芦笙师傅在制作芦笙时,首先知道附近的村屯芦笙队的音调,然后再对新制作的芦笙定音,确保和附近村屯的不重音、不重调。 每年经过陆师傅维修过的芦笙超过上千把,大多数都是免费帮助乡亲们维修,只有少数故障严重的或者维修时间比较长的收取少许人工费用或者误工费。
芦笙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簧管乐器,在苗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广为流传。据文献记载,芦笙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