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公司加班,凌晨一点。
窗外的灯已经灭了大半,整栋楼只剩我们这一层亮着。
我泡了一杯速溶咖啡,苦得发涩。
刷到一个高中同学的婚礼照——白纱、鲜花、笑容。
评论区全是“恭喜”,我却心里酸了一阵。
不是羡慕她有婚礼,而是羡慕他——还有勇气去相信爱情。
我不是不向往爱情。
我们这一代,是听着《十年》《流星花园》长大的。
在QQ空间写“此生挚爱”,在说说里发“他回我消息了”就能开心一整天。
那时候,我们真信,爱可以战胜一切。
可后来,朋友圈换了一茬又一茬的人,
有的人结婚了,有的人离婚了,
而更多的人,只能沉默。
父母那一代的婚姻,很简单,也很笃定。
男的有工作,女的勤俭持家,
两个人凑个房子、买点家具,就能过一辈子。
而我们这一代,爱情变成了一道公式:
彩礼、首付、车子、户口、存款……
每一项都足以让人却步。
当“喜欢你”变成“我能不能负担得起你”,
当“在一起”要先算“能不能一起还贷”,
那份纯粹的爱意,就被现实压得透不过气。
我有个同学,大学毕业就结婚。
婚礼那天,他笑得像孩子。
可不到三年,孩子刚学会走路,他就离婚了。
如今白天上班,晚上一个人哄孩子睡觉。
他说:“我其实还爱她,只是日子太难了。”
那一刻,我突然懂了
爱情,有时候不是消失了,
只是被生活磨碎了。
我见过太多婚姻的崩塌:
朋友圈里曾经晒恩爱的夫妻,如今互删;
亲戚家的姐姐,婚礼那天笑得像花,几年后,一个人带着孩子在外租房;
发小们结婚早,离婚也快,
有的才不到三十岁,就学会接孩子、做饭、洗奶瓶。
他们嘴上说“不后悔”,
但提到“婚姻”两个字,眼里都闪着疲惫。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独立,要努力。
可没人告诉我们:
独立久了,就再也不敢依赖别人了。
城市太贵,感情太脆,信任太稀缺。
我怕孤独,也怕失望。
想结婚,却又害怕那份勇气换来的,
不是温暖,而是消耗。
有时在地铁上,看见一对情侣。
男生帮女生提着包,靠得很近。
我会想:他们也许累,也许穷,
可至少,还愿意并肩走完这一站。
那一刻,我又有点相信爱情。
可下一秒,手机上的房贷计算器,把我拉回现实。
我常看到朋友发朋友圈说“单身真好”,
可字里行间,全是疲惫。
我们并不是享受孤独,
只是被逼着习惯孤独。
因为我们都知道
婚姻,不只是两个人的事。
它是两家的压力,是两个世界的碰撞。
是“我爱你”,还要加上“我能养得起你”。
是吵架都得小心翼翼,因为一句话,就能让家变成战场。
所以,我们宁愿一个人吃外卖、看电影,
也不想被消耗。
宁愿孤独,也不想将就。
这不是冷漠,而是清醒。
清醒到知道幸福有多难。
前段时间回老家,邻居邀请吃饭,看到他们夫妻在厨房里一起做饭。
丈夫在案板前切菜,妻子在灶台旁炒菜,他们默契地配合着,不用说话,也不会出错。
偶尔丈夫递给妻子一块生姜,她笑了一下,把它放进锅里。
这平淡的动作,没有浪漫的誓言,却有一种安静的共渡感,让人觉得生活还可以继续。
婚姻的本质,其实不是浪漫,更多是共渡。
而我们这一代,浪漫有余,却缺了共渡的勇气。
夜深人静时,我也会想:
那些在朋友圈笑得甜的人,后来过得怎样?
那些独自带孩子的朋友,还会不会在夜里想起旧时温柔?
城市的灯那么亮,照得人眼花,
却照不进心底的空。
于是大家都沉默着往前走,
有人还在等待,有人已经放下,
而更多的人,只是在学着,一个人生活。